萹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榧子的药材价值与应用详解 [复制链接]

1#
榧子的概述

榧子,这一少见的中药材,历史可追溯至《名医别录》,那时它被称为榧实。榧子在历史上的多种称呼有香榧子、木榧子、大榧子等。这种药材来源于红豆杉科常绿乔木香榧的干燥成熟种子,经过除去外种皮后入药,既可野生采摘,也可人工栽培。主要产于浙江昌化、临安等地,同时江苏、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地也有产出。

来源与分布

浙江及其它地区为主要产地,榧子来源于香榧的种子。

性状与成分

在性状鉴别上,榧子呈现出卵圆形的形态,其长度约为至4厘米,中部直径则在1.至.5厘米之间。底端钝圆,先端则突尖。内种皮为土棕色,表面布有不规则的凸起纵棱,质地坚硬且脆,厚度大约为1毫米,容易砸碎。种仁被包裹在棕褐色或乌黑色的膜质外胚乳中,质地坚硬,断面呈现出油浸状的黄白色。榧子的外观特征与内部成分详情显示其主要成分包括脂肪油、鞣质和挥发油。

榧子的药理与应用药理作用

榧子被广泛用作中药驱虫剂,能有效地驱除钩虫、蛲虫和绦虫。榧子在驱虫药中的效果显著。

炮制与性味

榧子通常生用。榧子的生用特性赋予其甘、涩、平的特性,能够归入脾和大肠经。

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

它主要用于杀虫和消积,常用于治疗由肠道寄生虫引起的腹痛、食积胀满和便秘等症状。如何通过榧子治疗虫病,榧子因其温和的药性和可靠的疗效,被广泛用于驱除多种肠道寄生虫。

配伍实例与用量

例如,在治疗钩虫病时,它可以与百部等药材配伍,制成榧子杀虫丸,对绦虫也有驱除作用。同时,它还可以与使君子配伍,用于治疗蛔虫和钩虫的复合感染,对小儿黄瘦伴有虫积腹痛的情况尤为适用。在治疗蛲虫病时,榧子常与萹蓄等药材配伍使用,方剂如萹榧驱蛲汤。榧子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及其推荐用量为每次可服用0至40个,或9至15克。若需大量使用,每日可达到50至个,或约0克,炒熟后嚼烂吞服效果更佳。

槟榔相关误用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榧子的来源,不同资料中有所差异。部分地区用三尖杉种子误作榧子的现象在《浙江中药手册》及《中药志》中将其定为紫杉科植物榧树的成熟种子,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则将其定为红豆杉科植物香榧。浙江诸暨与枫桥地区所产的香榧,其果实外形细长,两端尖细,果肉松脆且香气四溢,常被用作副食品,同时亦具备药用价值。据《中药志》附注所述,贵州、安徽等省份曾有发现三尖杉的种子被误作榧子。这些种子呈现纺锤形态,长度约为至.5厘米,宽度为1至1.厘米,外皮颜色灰棕色,内部胚乳具有明显棱纹。此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也对此有所记载,并指出其种子含油量高达0%以上,入药后具有润肺、止咳、消积的功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