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怀素一位独世的狂草传人 [复制链接]

1#

真和尚与假和尚

文·祁斌

和尚的来源一般有几种:一是受家庭影响,从小就跟着祖父祖母或是外祖父外祖母,而他们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经常带着娃子去寺院烧香,不管哪里见到僧人就真诚合十,口中连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很容易跟随崇拜树立信仰;二是小时候家里太穷,出家到寺庙里去混口饭吃,过些年后很有可能还俗回去娶妻生子,历史上很多,比如朱元璋;三是本身身体有生殖缺陷,不得不为自己找个遮羞的安稳地儿以求解脱;四是罪孽深重,以忏悔求安慰,乞求回头是岸立地成佛;五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者人生哲学等高端领域有很深研究,一般以理工专家或者文化学者居多,他们在更深的追求中遇到严重的瓶颈,突然发现历史上的佛教经典里早已有了更深的研究和成果,所谓的恒河恒沙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早已诠释了这百年来人类科学拼命想解决的问题,所以选择出家修行,而他们往往更容易修成正果,成为一代宗师,比如弘一法师。当然还有当代的佛学院,使佛学成为真正的研究。

怀素应该属于第一种。他的伯祖父就是当时的当红僧人释惠融,也是个书法家。

怀素《论书帖》》局部

怀素很聪明,悟性很高,并且从小就为自己做好了人生规划。怀素的曾祖父钱岳在唐高宗时做过纬州曲沃县令,祖父钱徽是延州广武县令,父亲钱强做过左卫长史,至少也是个七品官,相当于是个副县长或者是秘书长(唐代的长史根据地域的不同,官职品衔不一,皇帝身边的一般为三品,地市级的次之,小地方的便是七品),所以哪怕唐代俸禄不很高,但家庭生活肯定不成问题,并且怀素生在官宦家庭,以后做个小官丝毫不成问题。所以“度娘”所谓“怀素自幼家贫不得不出家为僧”之说可以立否,主因怀素的志向不在于此,因为怀素的家族里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叔叔,大名鼎鼎的翰林钱起。作为大历十大才子之冠,钱起极富诗名。唐朝律例法规森严,一个小官员当然是如履薄冰,必须唯唯诺诺低头做人,谁也不会记住他们的名字;而才子诗人不一样,到处受人追捧,潇洒之中名声广播,还可以尽情张扬。时人因为钱起取得的成就,称赞“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但钱起一听,居然嗤之以鼻:“郎士元怎么能跟我相提并论呢。”因此,如果说怀素的伯祖父释惠融给了他宗教和书法的熏陶,那么钱起则给了他扬名立万的浓烈兴趣。

怀素《苦笋帖》

怀素,喜欢这种明星般的感觉。所以,怀素每每醉后,捉笔四处奔走,到处题写,后来附庸风雅的追星族竟抢着让怀素在自己特意穿着的宽大白裳上挥洒。

怀素的酒量尤其是酒瘾堪与前人刘伶相比,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传说怀素“一日九醉”,然后醉眼蒙眬将身边所有的摆设都当作尺素,拿着笔到处写,“挥毫倏忽千万字”。应该说,怀素是历史上最能喝酒的书法家。

几乎所有的历史记载,都说怀素家贫,幼时出家,不得不为老和尚抄经,还穷到只能种蕉书写。这么穷的一个和尚,能每日狂饮以致“九醉”,傻瓜才会信。时人看到的历史总是真真假假,所以才有了文化的意义。怀素出家是真,怀素种蕉书蕉也是真,但并一定是因为家贫,怀素喝酒也是真,但怀素是个目的性很强的人,他做的这些,都是因为其本身有着明确的人生观和强烈的主动性。

怀素《绿天庵瑞石帖》(圣母帖)

从怀素拜访的第一个大腕说起。李白在当时是名声最大的一个行为艺术家,敢于在皇帝面前让高力士为之脱靴,史上再无二人。逍遥浪迹,出口成章,这些都是怀素崇拜李白的理由。在当时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以及通讯条件下,这么一个闲云野鹤之人,竟然被怀素找到,说明怀素的执着;当时怀素并无大名,亦未入正门,李白对其欣赏宠爱有加,凭什么?有一种可能,大酒鬼碰上了小酒鬼,喝酒是要人陪的,陪喝,陪聊,还得陪捧。这些,怀素都做得到,用着超级酒量,把个狂妄一世的李白喝成了开心麻花,当然有了相见恨晚之感,于是,怀素当堂请求挥毫题壁表演助兴,适时索诗,老白当然高兴得一塌糊涂—这是怀素学会了捧人的最高境界。于是,老白在醉眼朦胧之下:

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怀素《食鱼帖》局部

把王羲之、张芝、张旭统统一棒子打死—关我什么事,他们又没有陪我喝酒!把个怀素捧成了个历史完人,并且是唯此一人。两个超级酒鬼碰到一起,什么话都敢说。对于李白来说,头发都能三千丈,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这是怀素和李白第一次见面,也是唯一的一次。对于怀素来说,得到了这么一个天王级嘉奖,还有必要再找李白第二次吗?估计也夸不出再好的词儿了。

有了超级大腕的吹捧,自信满满,练字更积极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文人多,纸张少,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很多纸,聪明的人自然有聪明的方法—芭蕉,既容易在空中挥洒练习臂力,又有噱头。唐代在墙壁上、在衣服上题壁签字再正常不过了。所以,当代何种书写手段和表现形式,都没必要去鄙视,那些玩意儿,老祖宗们早就用过了。

怀素《小草千字文》局部

历史上,僧人曾是可以饮酒的,到了梁武帝萧衍,研究了大乘佛教后,亲下僧人断肉断酒令,禁止僧人在任何情况下饮酒吃肉。各地延行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少林寺武僧救护唐王李世民有功,太宗特下解禁令,因为护卫需要武力,需要有肉有酒以增加肌肉和勇力。于是,少林武僧是被特许可以饮酒吃肉的。但怀素与之无关,他之所以得以沾光,是因为大唐法令虽然森严,但胸怀宽博,对不违反政治原则的事情以及文人癫狂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况且当时的葡萄酒代表着大唐的繁荣和昌盛。此为题外,不累赘述。

怀素拿着李白赐予的“特级表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本来以他的资历,没有资格见到颜真卿这样的京城大佬级人物,但有了老白的『推荐信』,自然就有了敲门砖。颜真卿一看史诗级的“介绍信”,总得见一见吧,再一看怀素的书法,哎,笔法不咋地呀,碍于老白的交情和面子,干脆点拨点拨一二吧,于是便成了“真卿教以笔法”,在此二度鼓励和两大背书之下,终于怀素开始书写新的篇章。除了到处行走街市,展示书法行为艺术之外,他还常常拿着作品给当时的政坛和文坛名家看,以请求批评。大家一看,李白如此褒扬,颜真卿也亲授笔法还加以鼓励和赞许,谁也不傻,一路怎一个“好”字了得。所以怀素《自叙帖》里基本都是我的字谁看了,说我怎么怎么好。

怀素《自叙帖》局部

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

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

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其后继作不绝,溢乎箱箧。

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

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

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

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面。

许御史瑝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

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西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怀素《秋兴八首(一)》

所有的这些评论,简直是至尊店铺,无一差评。此非历史上任何另一个书家可得的褒奖。怀素最后少许自谦了一下: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薄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说自己感到惭愧,但重要的是说人家说得多好多准确—“辞”就是像辞书一样,“旨”就是直命要旨,“激”就是激昂激动,“切”就是准确的意思嘛,有理由根据,有清楚的认知,又有玄奥的理解。于是,他很认真地背下了这些话,并且很认真地记录了下来,以资对自己的鼓励,以资对世人的告白,以资后人敬仰。

作为和尚,他并没有受约于绝大部分戒律,好在,在他自己这个最优秀的经纪人手里,成就了一个狂草狂人的表演级书法大家,虽然,他没有像张旭那么浑厚从容和博大精深,但继张旭之后也算是又有了一个可以独世的狂草传人。

怀素《佛说四十二章经》局部

怀素《大草千字文》局部

怀素《秋兴八首(二)》局部

怀素《自叙帖》(清末拓本保定莲池书院藏)局部

怀素《圣母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