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www.znlvye.com/文/彧白三余书社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前面的文章我们讲解了书法中的笔法问题,其实古人的笔法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秘,总结起来无非就是提、按、转、折四个要素,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运用这四种笔法,今天我们结合古人书论,将古人的用笔技巧做一个形象的阐述。中国传统艺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到了一定的境界都是师法自然,与天地自然相契合,书法尤其如此。话出有据,我们从卫夫人的《笔阵图》谈起:很多初学者朋友不知道卫夫人,其实她就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也是王羲之的姨母,他的书法理论著作《笔阵图》就好比书法界的教科书,流传千年而不衰。《笔阵图》中说道:“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书法中的笔画基本可以分为以上几种,“横”、“点”、“撇”、“折”、“竖”、“捺”、“横弯钩”。写好这七种笔画,你的字就成功了一半。“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很多人对这句话都做过解释,但都说不到点子上。其实“阵”就是一种势态,千里阵云就是长空千里之势。虽然或隐或现,但是在若有若无之间,依然有形,这种形态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有各种变化的。许多人只读第一句话,忽略了第二句话,以为横要写的直,像下面右图这样,其实是错的。左边的横画,依次为王羲之、董其昌、米芾所写,皆为名噪千秋的大书法家,其形态各异,变化多端。我们看左边的几个“横”的写法,根本就不是很多人想象中很直的样子,而是形态各异。反观自然万物,最形象、最直观的变化其实就是云彩的变化,所以卫夫人以此作喻,写“横”应该形态万千,含蓄而多变,这才是卫夫人此论的真实含义。“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句话比较好解释,写“点”的时候就好像在高山上摇摇欲坠的石头,有一股下坠之势。所以写“点”要把势写出来。我们看王羲之的字。左边是取自王羲之《奉橘帖》中的一部分,我们看其中“点”的势态,王羲之写的每一个“点”基本都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个笔画的形成是由于入纸之后有一个折笔的动作,使其成为“磕磕然如崩之势”,我们看其中所有“点”的方向,都出现了“危”势,无论是向左一点,还是向右一点,都不合适,这就是恰到好处的功力,将提、按、转、折运用到了极致。“撇”如陆断犀象李白在其乐府古诗《独漉篇》中有一句诗:不断犀象,绣涩苔生意思是如剑之锋利,能断犀象。这句话是说写长撇要写出笔势来,笔势如剑之利,能断犀象。很多人从字面上理解,以为写一个撇,要如同陆地上断了的犀牛角或者象牙,则大错特错矣!这个说的是笔势,并不是形象的比如,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我们看这两个字,出自大书法家欧阳询笔下,左边的“承”字有三个撇。最上面的因为石头风化看不清楚,我们看圈起来的两个撇的势态,是不是就像剑划过的感觉。再看右边的“之”字,也是如此,如利剑划破长空之势。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势态,而不是断掉的犀象。“折”如百钧弩发这句话就比较好理解了,“钧”在古代是重量的单位,百钧之弩指的崩的很紧的硬弩。我们看一看范字就会形象的多。我们看这两个字,左边为欧阳询的“力”字,右边为柳公权的“为”字,都带有典型的“折”画,再比照“弩”的受力点,就能看出来,高手在写“折”的时候,不会是横平竖直的,而是有一定的弧度,这种弧度是为了使这个笔画的势态更紧、更有张力。这就是百钧弩发的道理。“竖”如万岁枯藤这句话同样讲的是“势”而不是“形”。万岁枯藤就是上万年的藤蔓。传说卫夫人曾经带王羲之去观察山里的老树藤蔓。并让其借着藤蔓的力量悬在半空,就是为了体会枯藤的力量。枯藤有一股子韧性,这种韧性恰巧是书法中需要的。我们看例字: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线条的质量决定了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否,左边为王铎的草书《秋兴八首》节选,右边是黄庭坚的草书《诸上座帖》。两个人均是草书大家,我们看图中所示,是不是就像百年枯藤?能将线条处理的如此苍劲而有韧性,非大高手不可为之。这种用笔是中锋篆籀笔法,关于这一笔法,我们会在后期的专栏中细致讲解。“捺”如崩浪雷奔这句话就更好理解了,我们写“捺”笔的动作是“一波三折”,就如同破浪急奔一般。为什么要破浪,因为会有阻力,正是因为这种阻力,“笔势”才能凸显出来。很多人为什么不理解为什么写捺会有阻力,这是因为古人写字多为逆锋、中锋行笔,这样才能使笔画蓄力,使字能有张力,从而更有气势,我们看上面这两个捺,一波三折,正是逆锋提按得结果,就如同崩浪雷奔一样。“横折钩”如劲弩筋节。再写横折钩的时候,“横”与“钩”一定要衔接清楚,是圆笔还是方笔一定要交代清楚,不然就容易散。左边为欧阳询所书“风”字,右边为颜真卿所书“月”字,在笔画交叠的部分衔接的很明白、很恰当,采用方笔或者圆笔的方法,胶合的很紧。若是没有经过传统笔法的训练,没有劲弩筋节之势则这个字就很容易散掉。卫夫人《笔阵图》中关于笔画的论述是表面浅显内在深刻的道理,通过讲解很容易读懂,但是能写到这种地步还需要有深厚的临池功夫。中国的传统艺术在至高境界上基本都是互通的,其核心基本上都是师法造化、师法自然。只有不断地在书法的临摹以及创作的过程当中,回归自然,跟自然学习,体会造化之力,方能领会书法的真谛。作者:安伟波,号彧白,三余书社签约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