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史上,李阳冰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篆书风格引领了一代篆书风格,他在篆书史上占有不可缺少的艺术和学术地位。李阳冰首先学习了李斯的篆书。他是秦小篆的完全接班人,他非常注重中锋的用笔、结构和排列的变化合理,写出来的线条曲线合适,线条和谐搭配。李阳冰在秦小篆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笔法,笔法灵活,态度犀利,它的书写感很强,而且非常灵活。李阳冰的书法作品有《城隍庙碑》、《谦卦碑》、《三坟记》、《般若台铭》、《颜氏家庙碑额》等。那么,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谦卦碑》:
《谦卦碑》是李阳冰学习李斯之作。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闻名于世,精通小篆,字体有力、精长,成为秦篆一大变革,李阳冰被后人称之为李斯后的第一人,对后世影响极大。从秦代李斯创作小篆,经过东西汉、魏、晋至隋、唐,一千余年,学习草书者很多,学篆者却越来越少。《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石的。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唐时散落民间,明初芜湖王氏于当涂城内获得,将碑转至芜湖秘藏家中。此本为明嘉靖5年张大用跋,清道光张幼轩题签本。
李阳冰作为李斯最完全的继承者,《谦卦》尤其奇绝之作,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裹铁。通常细瘦线条容易软弱无力,萎如死蛇。要达到“蚕吐丝”的效果,就要求笔尖入纸,且始终如一,方能保证线条首尾一致,尤其考验书者手腕“提”之功力;其次要达到“绵裹铁”的骨力,就要求笔笔中锋,匀速涩行,方能保证线条刚劲如铁,非功力深厚者不可为。对于书法形象,李阳冰有自己的看法,李阳冰对书法审美的要求强调书法的艺术形态与自然物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古代先贤“造书之意”取自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云霞草木、虫鱼鸟兽等自然界的物象,则载体于文字的书法即是具备自然万物之情状的艺术形式。
其实,李阳冰的这种审美追求,是书法美学中的意象说代表之一。李阳冰以小篆为载体,篆体象形成分显然高于后代的任何书体,所以其对“以淳古为务,以文明为理”的书法构成美要素的追求上溯到文字初创之时,是有其学理与艺理的一贯性的。事实上,在唐代,不仅仅在直源于象形的篆书艺术审美有意象美追求,甚至在最为抽象的狂草世界中也多推崇意象美,如张旭、怀素等。
《谦卦碑》虽以李斯为原型,但个人特色十分突出,装饰性很强。写时要注意笔画的圆润饱满,不要臃肿,像“玉筷子”,必须有骨气,用笔时需要精细控制。笔能用“两点”,中心向前,慢慢推进,用力均匀,圆起止。在直线和曲线方面,过渡应该是自然的。这座纪念碑的人物结构大多是“定向的”。在通常的书法语义中,象笔是指组合字的左右结构形成方式。沿同一方向延伸的手势称为向前,反之亦然。这里的“定向”并不是特指这种情况,甚至在单字字符中有很多“向式”分布。因此,为了学习的方便,笔者这里可以不恰当地将结构的“向式”理解为“向背”的写法,比如王羲之可以视为“背”,而严真卿算是“向”了。“背”强健壮;“向”坚韧流畅,充满明显的张力。
综上所述,李阳冰的《谦卦碑》我们可以看出对学习篆书是极其容易上手的,而且写起来很简单,让我们可以很快掌握。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对篆书的影响从他所生活的时代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今,没有出现在中国书法史中,那么中国篆书艺术的发展则是别有一番风貌,也将会改写中国篆书艺术史。(以上图文均来自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