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石碑帖撷珍欣赏 [复制链接]

1#

中国嘉德秋拍古籍部征得金石碑帖类拍品41件,小残卷斋藏善本碑帖二种,一为褚德彝、李葆恂、梁鼎芬、杨守敬、张祖翼、罗振玉等题跋题宋元间拓本《唐姜遐碑》,一为邵章旧藏并题签题跋清嘉庆间拓本《宋姑孰帖》,二者允称稀见,其中《唐姜遐碑》民国时期即为上海有正书局选为出版底本。翁方纲题跋明拓本《孙吴天发神谶碑》考据确凿,纸墨古朴。此外,张祖翼题跋清晚期拓本《汉石门颂摩崖》、清晚期拓本《清重刻唐云麾将军李秀碑》,张照、桂馥、梁章钜题跋旧拓本《隋姚恭公墓志》,黄葆戉、李健题跋清晚期拓本《梁瘗鹤铭摩崖集联》等均为名家题跋之本,可称善拓。

Lot

王存善、金蓉镜、诸可权、王闿运、褚德彝、程颂万、邓邦述、朱柽之、李葆恂、梁鼎芬、程道存、王同愈、黄君复、杨守敬、张祖翼、章钰、罗振玉、蒋黼等题跋

唐姜遐碑

题宋元间拓本

1函1册28开附盒并出版物

39×34.5cm

小残卷斋藏

钤印:九丹鉴藏、久丹所得金石拓本、九丹一字淹颂、与石居主人玖丹清玩、朱柽之印、玖聃、文石过眼、萩氏吉金乐石、萩信雄、汉砖瓦室

出版:

1、《宋拓唐姜柔远碑》,民国上海有正书局出版

2、《金石书画》第二卷,西泠印社出版社,年,第58-68页

↑向上滑动阅览

题跋:(二十八则选录八则)

1、姜柔远断碑向以蒋氏别下斋藏本为存字□多,然《东湖丛记》载此碑误释之字甚伙,蒋本在吴门曾见于石门李氏,中有杨大瓢、陆贯夫诸人题跋,指为元拓,其拓手甚不佳。淡墨刷拓,字不易辨,宜其多误释也。此本以校蒋拓,何啻倍蓰,笔法皆可细玩。乃知晞之书尽用褚法,古劲处尤与《房文昭碑》相似,始知初唐之字无人不用登善遗榘耳。匋斋尚书见示此本,喜得见兰泉籁庵未见之本,展读一过,书数语以志幸。光绪壬寅()七月,褚德仪记。钤印:升平里民

2、光绪壬寅()夏六月获观于武昌节署,辽阳杨钟羲写记。钤印:汉军钟广

3、《旧唐书·姜謩传》:謩子行本,行本长子简,次子柔远。《新唐书》同此碑,云姜遐则以字行也。史称柔远美姿容,为武后内供奉,兄子晞为文而不深讳,谓之近古,亦可谓之无识。世无全本,故得者相夸,余未见蒋本,并未见王拓。昨来江夏,主匋斋尚书节楼十日,如入群玉府,择观汉隋碑、宋元墨迹,临别又出此见示。时重臣新亾,政本改弦,山野之人不宜久在城府,怱促登舟,殊不审谛。光绪二十有九年()春三月甲戌,闿运书于湖北官书局。钤印:王闿运

4、是碑经诸家考证已无遗藴,长沙胡君以此本订《东湖丛记》释文之误尤为精审。守敬谛视之,尚有可商者:第三行(以蒋氏整本记之)“前王”下似“元”,非“允”;第七行“起”下是“家”字,“将作少”下是“匠”,非“监”,《姜行本传》亦是“匠”字;第十行“宗党”下是“叹”字;第十二行“莫不骇瞩”蒋误作“嘱”(此恐重判蒋书之误);十四行“无以上膺成命”,“无”上字实不可辨,或“虑”或“惧”,文通而形不似,蒋释为“爱”,固非,胡释为“贵”,亦未审;十七行“明有余”下一字蒋释为“养”,难通;二十五行“李膺”上是“违”字;二十七行“创”下是“巨”字,“诫满盈”上是“恒”,非“植”;二十八行“薛元”下是“起”字;二十九行“创”下是“巨”字。是碑宋人未着録(《京兆金石録》醴泉有《光禄卿姜逵碑》,非此),明中叶赵凡夫、都南濠亦未之及。至明季末苟好善《醴泉志》、赵子函《石墨镌华》始载之,盖即苟与赵同访得者,见子函《游九嵕山记》。苟云碑存九百余字,是初出土碑已断。此本与《东湖丛记》互有出入,约略皆九百字,唯《金石录补》称其卒年五十二。此及蒋本十字上皆缺,岂彼本拓在前耶!以墨色定之,当为国初拓本。按姜行本陪葬昭陵,史有明文。《金石录》有《秦州都督姜确碑》(即行本,遐之父);《京兆金石录》有《安南都护姜简碑》(遐之兄),皆在醴泉(二碑今皆不存)。此碑称合葬旧茔,自是从父兄葬,非谓与妻合葬也。考昭陵陪葬例,子孙愿从祖父葬者听,不闻推恩及其子妇,故《宝刻丛编》所载昭陵碑数十通,无一及功臣妇人者。计洛仁陪葬昭陵,其妻宋氏墓志即葬于长安龙首原,不复能与洛仁合葬,此其明验也。若清河公主、兰陵公主、文安县主、纪国陆先妃(今并存)、长广公主、赵国太妃杨氏、郑国夫人武氏(并见《京兆金石录》)以戚婉陪葬,故不在此例。柔远妻虽先卒,而碑叙于葬柔远之后,知其妻墓不在昭陵旧茔,审矣。光绪癸卯()七月十日酷暑,暴雨初霁,宜都杨守敬书于鄂城菊湾。钤印:邻苏老人、杨守敬印

5、(杨守敬致端方信札)匋斋尚书大人钧座:久暑新凉,忽起跋《姜遐碑》,久阁不能有所发明,深以为愧,谨用呈缴。本年于菊湾购得破屋,新起书楼,拟作一匾,额曰“邻苏老人行窝”,敢恳椽笔题之,以光闾里,勿任感荷。牙痛时止时发,未能走谒,谨此恭颂钧安不尽。守敬顿首上。真。

6、此碑石泐已久,《萃编》所收只二百余字,惟海昌蒋氏整幅九百余字,向尝闻之,而未见也。今匋斋尚书出示此本,墨皇奇宝,蒋氏不得专美于前矣。惟十四行“无以上膺成命”,“无”字上蒋释作“爱”,长沙胡氏释作“贵”,宜都杨氏皆非之,以为或“虑”或“惧”,文通而形不似。今再三谛视,似是“竟”字,义亦可通,惜文字残阙,不得一证之耳。宣统元年()己酉二月,桐城张祖翼。钤印:祖翼

7、昭陵陪葬诸臣碑,以《姜柔远》及崔敦礼二碑为难觏。《金石萃编》著录《姜碑》仅二百二十六字,陆贯夫《续古刻丛抄》著录此碑存六百余字,蒋生沐《东湖丛记》据原拓整本得字九百余,足见王、陆两家已未见善本。此为匋斋尚书所藏,玉据此录入《昭陵碑录考》,以徐梧生监丞藏本得字九百有三,半字十有二。凡改正蒋录讹字二十有一,补蒋录缺字四十有四,可想见著录之难。然非得善本,亦何能为?徐本仅存百余字,蒋氏所见本今不知存亡,则此本者巍然为海内之冠,惜不能得见《崔敦礼碑》,为可憾耳。宣统二年(),上虞罗振玉。钤印:臣玉之印

8、此碑诸家考释至详,邻苏老人所辨证尤精审。惟谓第三行“王允”之“允”似“元”,则为千虑之失。范书《王允传》: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碑盖用此事。邻苏老人偶失考耳。振玉又记。钤印:叔言

《姜遐碑》全称《大唐故吏部尚书姜府君之碑》,唐天授二年()立于昭陵。姜遐侄郕国公姜晞撰文并楷书。姜遐字柔远(-),秦州上邽人。其父姜行本,贞观时有战功,赠左卫大将军,封郕国公,陪葬昭陵。姜遐在高宗后期武后执政时,任官中书舍人、内供奉。墓碑在早年已断裂,最早见于明末赵崡《石墨镌华》著录:“碑上段已亡,止有下段弃墓侧。”明末苟好善所修《醴泉县志》记载姜遐碑“存九百余字”。王昶《金石萃编》称之为《姜遐断碑》并录有残存的碑文,按所录残文计算,实存二百二十五字。小残卷斋此本存八百余字。碑文书法绰约,楷书中略带行意,其于姜遐事迹记述甚详,足以补史。

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记载,所见早期明及以前拓本有三,一为潘祖荫、吴湖帆旧藏上截全文宋拓本,明剪贴装裱,首行姜君碑全碑,字大都完好,字口锋芒如新,今存上海博物馆;又有武林韩泰华本,明拓剪装配入昭陵全碑合装,张彦生称韩本较端方本拓工精,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三为端方本,即此本。民国间有正书局曾经出版影印。

此本前后有杨守敬、罗振玉、胡棣华、王闿运等二十多位晚清学界名流题识长跋二十八条,考订源流,笔墨灿烂。

Lot邵章旧藏并题签题跋宋姑孰帖清嘉庆间拓本1卷×39.5cm小残卷斋藏钤印:甲戌、康节后人题签:宋刻姑孰帖。壬申冬得于金陵,癸酉()秋付装。钤印:伯囧考藏

↑向上滑动阅览

题识:

1、《姑孰帖》止潜研堂箸録,云今存太平府学者,惟卷弟三、弟九数石。弟三为东坡先生书洪容斋所刻诗文十篇,今存六篇;弟八、弟九皆放翁书,存者亦多不全,未审何人刻。又有一石乃蘓子美书,淳熙戊戌知州杨倓刻。倓和王沂中子绍兴二十七年王十朋榜进士,见《咸淳临安志》。缪艺风《乙丁稿?姑孰帖跋》云:“瞿木夫尚见是石,荃孙于戊戌专人往拓太平府学碑石,帖已不存,殆毁于洪杨之乱矣。”今此搨蘓子美书、杨倓跋,如钱所见坡公止四篇,又失其二,放翁书止存帖四,又失去帖三,零落更甚。又云覃溪日记《姑孰帖》是十卷,子美在乙,东坡在戊,放翁己庚辛壬云云。余得是帖于金陵,坡翁表一、诗三、《归去来》词二章(平仄各一章),适合六篇之数;放翁帖三、帖四俱存,殆覃溪刻跋时所拓,墨色精绽,洵可宝也。远雯为江西陈氏子,余曾得其《佛遗教经》一册,有乾隆六十年题识一行,墨缘信不孤矣。甲戌()冬,正摹是帖,杂记如右。邵章伯褧,时寓北平。钤印:古杭邵伯褧校碑之记、三十年前旧史官

2、陈远雯名云,乾隆五十八年癸丑榜眼,顺天宛平人,散馆改吏部员外郎,官至安徽庐州府知府。

此卷《姑孰帖》残拓为邵章旧藏,有邵章长跋。据邵章题跋可知,拓本存苏子美书,后淳熙戊戌仲秋代郡杨倓题识,后翁方纲嘉庆癸酉年刻跋;《姑孰帖》卷第三,坡翁表一、诗三、《归去来》词二章(平仄各一章),存六篇,后有鄱阳洪迈得之淳熙十六年刻石于当涂郡斋十二月十一日题识;《姑孰帖》卷第八,放翁先生帖存三;《姑孰帖》卷第九,放翁先生帖存四。邵章跋曰:“(此本)殆覃溪刻跋时所拓,墨色精绽,洵可宝也。”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宋姑孰帖》全卷

《宋姑孰帖》为南宋淳熙年间,杨倓、洪迈等历任太平州知州在太平州郡斋,把三过当涂的苏轼、游历当涂山水的陆游、与梅尧臣齐名的苏舜钦等所书的诗文摩勒上石,立在州衙。但此帖未见著录,此后九百多年,当涂县地方志、明清时期的《太平府志》中都没有涉及《姑孰帖》的相关记载。邵章在题跋中说:“止《潜研堂》著录,云今存太平府学者,惟卷弟三、弟九数石。弟三为东坡先生书洪容斋所刻诗文十篇,今存六篇;弟八、弟九皆放翁书,存者亦多不全,未审何人刻。又有一石乃苏子美书,淳熙戊戌知州杨倓刻。”邵章又跋:“缪艺风(荃孙)《乙丁稿》(《艺风堂漫存乙丁稿》)《姑孰帖跋》云:瞿木夫尚见是石,荃孙于戊戌专人往拓太平府学碑石,帖已不存,殆毁于洪杨之乱矣。”

邵章(-),字伯炯、伯褧,号倬盦、倬安。浙江仁和人。清光绪二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奉天提学使。通版本目录之学,家藏书万卷,精研碑帖,工书法。

Lot(清)翁方纲题跋孙吴天发神谶碑明拓本1册8开21×36cm钤印:苏斋审定题跋:吴天玺纪功碑凡三段,今可辨者二百八字。此本是其上段,上段中又阙廿一字,仅存八十六字而已。然此拓本甚旧,锋芒神理具足,在今日拓本之上远矣。珍惜珍惜。乾隆乙巳()二月廿日北平翁方纲识。钤印:苏斋审定著录: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88页(文字稍有不同)

天发神谶碑原石宋代前已断为三,上段二十一行行五字,诏遣一行六字,大吴一行七字,即上段共存字一百一十五。此本存天发神谶碑原石上段,共存字八十六。考据处第二行“步于日月”之“日”字完好,第十二行“中书郎”之“郎”字完好,第十三行“费宇”之“费”字“贝”部右上角未泐。册首有翁方纲墨笔题跋,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著录此段题跋,然于个别字句处稍有不同。附民国十三年()文明书局珂罗版印本《明拓天发神谶碑缩本》1册。

考据对比图:左为拍品图,右截选自民国十三年()文明书局珂罗版印本《明拓天发神谶碑缩本》

天发神谶碑,又称天玺记功颂,孙吴天玺元年()刻,系吴最后一位君主孙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纪功。相传为皇象书。原碑立于江宁天禧寺,后移筹思亭,又移尊经阁、县学。原石在宋时已断为三段,故又称“三段碑”。上段二十一行,行五字,诏遗一行六字,大吴一行七字;中段十七行,行七字;下段十行,行三、二、一字不等。原石上段有北宋元佑六年()胡宗师刻跋,北宋崇宁元年()石豫亨刻跋,明嘉靖四十三年()耿定向又刻跋。清代翁方纲又在石下段刻“北平翁方纲来观”七字。清嘉庆十年()三月校官毛藻印刷《玉海》,不慎失火,此石尽毁。全碑以隶书笔法写篆,起笔处极方且重,转折处外方内圆,下垂处中锋收笔呈悬针状,棱角分明,威严厚重,为历代书家所称道。

著录书影

翁方纲(-),字正三、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人。清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精于金石、考据、书法之学。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

Lot

张祖翼题跋

清重刻唐云麾将军李秀碑

清晚期拓本

1册37开

17×32.5cm

钤印:张祖翼、逖先所得金石、磊盦、磊盦审定金石、磊安心赏、蒋棻、鸿文、鸿文吉金乐石、宋越秘玩、笔砚精良人生一乐

题签:唐李邕书李秀碑。抚宋拓本。磊翁藏。钤印:磊安心赏

题跋:

1、碑额篆体以意为之,恐即为北海手笔而托名郭卓然也。磊翁。

2、董华亭曰:(后略)。以图意论之,与集贤等。光绪辛丑()除夕逖先书。钤印:磊盦审定金石3、宜都杨氏曰:(后略)。钤印:槎亭亭长4、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五月江宁帖贾以赝本法华寺碑求售(后略)。十月既望装成,因识数语并录杨氏跋语于前。磊翁书于槎亭。钤印:张祖翼、磊安心赏。5、男延厚、延奂侍观。

是拓张祖翼题跋并题签,张祖翼之子张延厚、张延奂观款,蒋棻旧藏。

张祖翼(-),字逖先,号磊盫,又号磊龕、濠庐。安徽桐城人。篆刻师邓石如,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魏碣,碑学书风。著有《磊盫金石跋尾》、《汉碑范》等。

Lot张祖翼题跋汉石门颂摩崖清晚期拓本1册39开19.5×34cm钤印:逖先所得金石题签: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张祖翼跋。红莲居士。钤印:周子沐题跋:汉司隶校尉杨厥石门颂,(后略)光绪二十年()甲午冬十一月癸酉朔廿九日辛丑桐城张祖翼书于京师宣武坊南旅馆。钤印:逖先读碑

是拓张祖翼题跋,磨斋题签。

是摩崖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建和二年()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汉三颂”,素有“隶中草书”之称。现藏汉中博物馆。

张祖翼(-),字逖先,号磊盫,又号磊龕、濠庐。安徽桐城人。篆刻师邓石如,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魏碣,碑学书风。著有《磊盫金石跋尾》、《汉碑范》等。

Lot(清)张照、桂馥、梁章钜题跋刘之泗旧藏隋姚恭公墓志旧拓本1册14开13×30cm钤印:梁章钜印、东卉、刘之泗、公鲁题跋:1、姚辩在隋为左兆卫大将军,(后略)实有补史书不传之失。照。钤印:张照私印2、欧书此石之亡亦最早,(后略)因喜而敬书其后。嘉庆辛酉夏五月,渎井复民桂馥。钤印:桂馥信印3、率更楷书行世本,(后略)其有勋绩如姚公尚几晦其幽光,矧余子哉?道光壬寅秋引疾归养疴南浦山居,从容题此,分示恭儿守之。福州梁章钜。钤印:茝林

是拓末有张照、桂馥、梁章钜题跋,刘之泗旧藏。是志又称姚辩墓志,隋大业七年()刻,虞世基撰,万文韶刻字。碑石在陕西西安出土,字体方整,有六朝风致,系学习欧书重要教材。

张照(1-),初名默,字得天,又字长卿,号泾南,又号天瓶居士。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历官刑部侍郎、刑部尚书。擅书画,工诗,书法博取董其昌、王鸿绪等众家之长。主持编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

桂馥(-),字未谷,号雩门,又自刻印曰“渎井复民”。山东曲阜人。清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云南永平县知县。精于金石考据,亦工篆刻书法。著有《说文义证》等。

梁章钜(-),字闳中,又字茝林,晚号退庵居士。福建长乐人。清嘉庆七年()进士。工诗,精鉴赏,富收藏,喜研金石文字。历任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著有《楹联丛话》等。

刘之泗(-),字公鲁。安徽贵池人。刘世珩之子。继承父辈藏书,藏书处名“畏斋”。有《畏斋藏鉥》等书行世。

Lot黄葆戉、李健题跋梁瘗鹤铭摩崖集联清晚期拓本1册14开27.5×32cm题签:鹤铭集联。鹤洲和尚指拓本,无畏藏。鹤然题。钤印:李居士题识:龙爪书遗,于此窥见。无畏仁兄属题,长乐黄葆戉。钤印:蔼农题记、古希田父、葱汤麦饭家风题跋:1、此焦山鹤洲和尚指拓本《鹤铭》集联也,(后略)己丑()三月鹤然题记。钤印:□叟2、《鹤铭》源出周鬲攸比鼎,盖篆宗也,(后略)鹤然居士记。钤印:李健、阿全作

是拓黄葆戉题首,李健题签并题跋二次,二人并称此为僧鹤洲拓本。

是摩崖宋著考为梁天监十三年()刻,其作者至今未有定论。原石刻于江苏焦山,后崩落佚失,直至清康熙年间方才挽出五石。年五石合一,嵌入壁间,存于焦山碑林。此碑为悼念家鹤之死而作,其书举止利落,气体宏逸,为书家冠冕。黄庭坚有诗云:“大字无过《瘗鹤铭》”,评其为“大字之祖”。

黄葆戉(-),字蔼农,号邻谷,别号青山农。福建长乐人。早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精于鉴定,与姚虞琴、吴湖帆、张大壮并称“沪滨四慧眼”。书法宗秦汉,沉健秀逸,与王福厂、马公愚并称“海上三老”。

李健(-),字仲乾,号鹤然,别署鹤然居士。江西临川人。李瑞清之侄。清末拔贡,官至内阁中书,时与李瑞清、黄鸿图齐名。民国以后投身于教育事业,曾游南洋,后任上海美专教授。著有《中国书法史》、《书通》、《金石篆刻研究》等。

Lot先秦石鼓文附音训清晚期拓本2册38×54.5cm钤印:景范轩珍藏题签:旧拓原石鼓文。静松庵湛道人珍藏。

是拓每鼓皆有墨笔释文及文字音韵考释,末附“鲁壁”二大字拓等。另收石鼓文音训拓1册。

先秦石鼓共十碣,每石刻四言诗一首,削石形似鼓,因得名。现于唐初,其文为大篆,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自唐以来为世人所重,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历代捶拓变化尤多。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