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作者:程义伟叶立群姚哲成(—),原名志忠,笔名哲成,出生于沈阳。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沈阳市职工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展和全国中青年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四次入选全国书法百杰。多次赴日本等国和在国内举办个人书法展。大量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各省博物馆等收藏。姚哲成一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护持者,在20世纪下半叶和新世纪沈阳书法发展中,姚哲成属于承上启下的书法家,他自始至终地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日前,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中,姚哲成感慨于再次见到这些国之瑰宝,由衷地赞叹:好,真好,绝对好!并现场畅谈中国书法文化。姚哲成是艺术大家,既是书法家又是收藏家。他在书法艺术方面有继承、有创造、有发展、有传承,在辽沈书坛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姚哲成看来,正在展出的这些书法珍品是中华文化沉淀的精华,其风格独特,传承久远,影响广泛,他们不仅承载着书法技法,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姚哲成说:“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到辽宁省博物馆阅览有关书画的文献、馆藏的真迹和碑帖等。今天又见到这些珍品,简直感慨万千。刚才看展览的时候我说好,真好,绝对好。这些珍品只有我们国家才拥有,能够见到是一种福气”。在姚哲成看来,在中国三千年书法史上,一些堪称巅峰的书法家和作品一直在影响着后世:“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书法的历史三千年,我们国家造就了大批书法家,影响后世,有的书法家一直影响了几千年。我们谈书法时一说就是‘二王’,为什么要提‘二王’?因为后世和现在的书法达不到‘二王’的那个水平。只有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才代表着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我们现在没有人能达到这个高度。今天看到的《兰亭序》,让人眼睛一亮。《兰亭序》已经一千六百多年了,到现在还是让人‘感慨系之’,看它真是‘有感于斯文’。这幅作品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它不仅影响到中国历代书法家,而且影响到海外,朝鲜、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等,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很大影响,甚至华人不多的地方如韩国、日本等,也有影响。今天看到这个作品,算是一饱眼福”。谈到《万岁通天帖》的价值时,姚哲成说:“多亏当时烧起的那把火被救灭了,火烧的痕迹还在,如果付之一炬呢,我们今天就见不到这幅作品了。《万岁通天帖》中王羲之的《姨母帖》,我认为就是王羲之的真迹,《万岁通天帖》中的‘王书’,我认为有一两幅就是真迹。王氏一门的书法,《万岁通天帖》中收录的最多,比较完整,能够流传后世,是我们能够借鉴的范本。对于推动书法发展、培养书法家,作用是非常大的”。谈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姚哲成说:“辽宁省博物馆的碑帖、真迹,我看了不下数十次,每看一次,感受和认识是不一样的。对于我身后的《纪泰山铭》,我感受更为深刻,为了看《泰山铭》,我专门到泰山去,在泰山顶峰的正中间,当时还能看到上边贴的金箔,是金字,说明当时的皇帝李隆基对泰山的尊崇。《泰山铭》的隶书是唐隶,非常壮观。后世学唐隶的都以李隆基的《泰山铭》为范本”。对于有争议的《古诗四帖》,姚哲成认为:“首先,书法是以好为主,第二是以流传有序为主,它好,而且流传有序,你再怎么贬低它,都是一个好的作品。学草书的人都要学《古诗四帖》、《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等,这些是学书法的必须要学的范本。现代人学书法的范本,有一大批是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对推动辽沈地区的文化与艺术发展,它们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将带动一大批书画爱好者向前迈进一步”。本文作者程义伟(左)叶立群(右)在展览现场与姚哲成先生合影对于书法爱好者和学习书法者,姚哲成认为,如果有条件,一定要看真迹。他说:“看印刷本和看真迹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日本东京展出时,世界各国去了数百万人,为什么?去看真迹。今天到博物馆来看展览的,都是爱好书法、爱好绘画的,看了会有新的启发和体会。通过看它们,每接触到一次真迹,接触到一次这些瑰宝,书画爱好者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会超越没到博物馆以前”。文章作者简介程义伟,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现任辽宁社会科学院美术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沈阳书画院签约画家。曾著《沈阳当代美术史》《辽宁当代美术史》《韦尔申油画创作研究》《辽海文化镜像——辽宁当代文学美术研究》《辽宁文化艺术形态与精神重构——以宋惠民、韦尔申、白国文为例》《周卫油画创作研究》《黑土画魂——白国文的艺术与人生》《李连志艺术创作研究》等。叶立群,辽宁绥中人,文化学者,评论家。多年来致力于地域文化、文学和艺术理论研究。已出版著作《当代辽西的文学世界》《地域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现代作家创作》《张成思美术创作研究》《晚清寓华传教士的跨文化传播》等多部。在《小说评论》《名作欣赏》《中国艺术报》等国内重点报刊发表文化随笔、文学评论、艺术评论等近百篇。免责声明:本平台只提供交流与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侵权,请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