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石韦的种类与药用价值探索 [复制链接]

1#

石韦,这一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的著名中药,不仅在运城市广泛分布,更在《运城地产中草药》一书中得到了证实。然而,面对石韦属内众多品种,我们不得不思考:运城市所产的究竟是《药典》中选定的哪种石韦?是庐山石韦、石韦,还是有柄石韦?经过一番探究,我倾向于认为,我们运城市的石韦多数为“华北石韦”,其俗名包括裸轴石韦、西南石韦、裸茎石韦以及北京石韦等。在我县,我尚未亲眼见过任何一种石韦。据民间传闻,孤峰山和稷王山的山涧中偶尔能发现其踪迹,但遗憾的是,我至今未获实物证明。石韦通常生长在岩石峭壁的缝隙中,以及潮湿并伴有苔藓的地方。或许是我探访的范围有限,或是石韦确实在我县罕见。近日,我在永济市中条山拍摄到了一些图片(感谢永济队的贡献)。

那么,华北石韦是否可药用呢?若仅从《药典》的角度来看,答案是否定的。然而,实际上,民间使用的石韦植物来源远不止三种。在《中药大辞典》及《中华本草》等权威本草著作中,石韦的范畴广泛,包括石韦、庐山石韦(又称肺金草、大连天草、箭戟蕨)、毡毛石韦(与庐山石韦形态相似)、有柄石韦、北京石韦(即华北石韦),以及大叶石韦、小叶石韦等。这些植物之间的差异,需查阅《中国植物志》等专业书籍进行深入探究。虽然它们形态相似,但并非无法区分。

华北石韦的形态特征详解:

其植株高度在5-0厘米之间,相较于正品石韦等同属植物,其身材更为矮小。叶片呈现狭披针形,最宽处位于中部,向两端逐渐变窄,并且有着短渐尖的头部和圆钝的顶端。基部则呈楔形,两边狭翅沿着叶柄向下延伸,长度达到5-7厘米,中部宽度为5-5(2)厘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植物的叶片全缘,质地柔软,类似于纸质,干后呈现淡灰绿色,而叶片的下面则是棕色,密集地覆盖着星状毛。主脉在叶片的下面并不明显隆起,而在上面则浅浅地凹陷。侧脉与小脉都并不显著。当孢子囊群布满叶片的下表面时,它们在幼时被星状毛所覆盖,呈现出棕色。然而,随着孢子的成熟,孢子囊会开裂并呈现出砖红色。以上所提及的华北石韦,亦被称为中药石韦,其学名为Pyrrosialingua。这种植物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还在传统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药用价值。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石韦味苦平,能治疗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等问题,有助于利尿通淋。此外,《中药大辞典》中还列出了石韦的众多别名,如石樜、石皮等,并详细描述了其药用功效。根据《药典》,石韦的性味微苦且微寒,能够归入肺和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和凉血止血等多种功效。

临床应用:

泌尿系结石治疗:对于泥沙样结石或结石容易复发的情况,石韦常被加入辨证施治处方中。若患者不便或不愿服用中药,推荐使用石韦、车前草、金钱草泡茶饮用,频繁服用。

支气管哮喘治疗:针对4~9岁、0~5岁和6岁以上的不同年龄段患者,石韦全草的用量有所不同。每两加水煎煮,趁热加入冰糖,分次服用,每3天为一个疗程。观察发现,服药后喘息消失者占多数,减轻者也有一定比例。

慢性气管炎治疗:石韦在该病症的治疗上显示出一定效果,但具体细节未详细说明。

急、慢性肾炎及肾盂肾炎治疗:推荐使用有柄石韦叶煎汤或泡茶饮用,也可选择片剂服用。治疗结果显示,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服药后尿量增多,浮肿逐渐消退。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般以3个月左右为一疗程。

中成药复方石韦片:该药由石韦、黄芪、苦参、萹蓄组成,具有清热燥湿、利尿通淋的功效。适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等症状,如小便不利、尿频、尿急等。推荐剂量为一次5片,一日3次,可连续服用两个疗程。《中国植物志》中提到的华北石韦,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和感染的中药材。而另一种同样重要的中药材——海金沙,其药用部分为植物的干燥成熟孢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药材都属于蕨类植物门,且都采用孢子进行繁殖。它们的中药功效也颇为相似,在《药典·海金沙》中就有相关记载:“海金沙能够清利湿热,通淋止痛,常用于治疗热淋、石淋、血淋、膏淋以及尿道涩痛等症状。”作者提醒:尽管中医药的单验方在临床上显示出显著疗效,但它们的应用仍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辅以“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在寻求中药治疗时,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医师,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本文仅供学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用药建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