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39.net/disease/a_6173182.html乌蔹莓,这一葡萄科植物,以其全草入药,生长在旷野、山谷、林下等广阔地带。在夏秋季,人们会割取其藤茎或挖出根部,经过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等处理,便能得到这种草药。这种草药在我国多个省份都有分布,如陕西、甘肃、山东、江苏等地,别名亦不少,如母猪藤、红母猪藤、五爪龙等。需注意的是,虽然山东和江苏北部地区也通称绞股蓝,但此乌蔹莓与葫芦科植物绞股蓝并非同一种草药。
性味与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乌蔹莓具有酸、苦、寒的特性,且无毒。它能治疗小便尿血、颈下热肿(即蛤蟆瘟)、乳痈、恶疮初起以及跌打损伤等症状。
《证类本草》同样指出,乌蔹莓的性味为酸、苦、寒,且无毒。它能对抗风毒、热肿、游丹以及蛇伤,既可内服也可外敷。
《全国中草药汇编》进一步阐述了乌蔹莓的苦、酸、寒特性,指出其具有解毒消肿、活血散瘀、利尿和止血的功效。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目翳、咯血、血尿、痢疾等病症,同时也可用于痈肿、丹毒、腮腺炎、跌打损伤和毒蛇咬伤的外敷治疗。
此外,《千金翼方》和《中华本草》也分别对乌蔹莓的性味与功效进行了详细描述,强调了其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作用,以及在多种病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学》
乌蔹莓具有苦、酸且寒的特性,归属于肝、肾经。
它能够清热凉血、解毒消肿,并具有利尿作用。
乌蔹莓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如咽喉肿痛、目翳、咯血、血尿等,同时也可用于痈肿、丹毒、腮腺炎等病症的外敷治疗。
乌蔹莓在多种病症中发挥着显著的治疗作用。它能够清热解毒,有效缓解咽喉肿痛、乳痈、热疥疮肿以及皮肤创伤发炎红肿等症状。对于这些病症,患者可以单独使用乌蔹莓煎服,或配合蒲公英、鸭拓草等药材一同使用,以增强疗效。此外,对于热疥疮痈初起及蛇虫咬伤等病症,乌蔹莓的鲜草也可以捣烂后外敷于患处,或者将其焙干研细,与麻油或凡士林调匀后外敷,以促进伤口愈合和消炎止痛。针对尿血、尿道涩痛等病症,乌蔹莓同样显示出其独特疗效。其清热凉血的功效结合利小便的作用,使得它成为治疗小便不畅、尿中带血、尿道涩痛的理想选择。患者可以单独使用乌蔹莓煎服,或搭配车前草、马兰根、连钱草及萹蓄草等药材,以增强治疗效果。乌蔹莓主要归入心、肝、胃经。
内服时,通常采用煎汤的方式,用量为5-30克;或者浸酒后饮用,或捣汁后饮用。对于外用,适量捣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