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尽赏百种壶型,一文帮你快速读懂壶名三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洋桶壶

小洋桶壶利永国宝复刻系列

创制并流行于清末民国初。关于洋桶壶的造型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仿洋铁桶造型;二是由宜均产品“小洋坛”改制而成;三是因产品主要外销南洋、东洋等国家。具体因何而名,不可确考。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圆柱体和高圆台形壶体,直筒形,作软耳提梁式。

上新桥

上新桥利永出品

是现代“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于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经典器型。因其壶盖的钮,犹如一座小桥矗立于碧波之上,而取名“上新桥”。

汉扁

汉扁邵大亨制利永紫砂博物馆藏

创制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流行于清末民国初,由曼生壶式衍变而来。清代制壶名手邵大亨所作汉扁壶,是一件蕴含汉代美学的经典巨作,有着古逸静穆、沉雄豪放的大美气象,至今无出其右。

线圆壶

线圆利永出品

又称线云壶,是晚清民国时期的造型之一。壶身由两块泥片合成扁球状,中间加一条细细的腰线环绕。腰线圆中带方,变化中求统一。

笑婴壶

笑樱利永出品

俗作“笑樱壶”,是著名紫砂艺人、南艺教授许成权、潘春芳夫妇在上世纪60年代初创制的,壶名笑婴也由作者所拟。顾景舟制作此壶时增加口线。

集玉壶

集玉周桂珍制

以玉璧为主体及其他玉雕器件为题材,集众玉为一体,故名“集玉”,为现代设计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由原紫砂厂厂长、顾景舟大师的得意弟子高海庚于年设计,并由其夫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桂珍制作而成,曾被选作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礼品。

太极壶

太极吕尧臣、吕俊杰制

阴阳太极壶的简称,是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及其子吕俊杰因电视剧《紫玉金砂》拍摄需要共同创作的紫砂壶道具。阴阳太极壶,整器由阴壶和阳壶组成,壶形颇似八卦图中的阴阳鱼符。在造型的设计创作上打破了紫砂壶固有的单体造型,创造了双体合一的新型款式。

亚明四方

亚明四方利永出品

由江苏省书画院原副院长、著名画家亚明于20世纪60年代初设计,由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的王寅春制作而成,是现代艺人不断传承和演进的四方壶的经典佳作之一。

升方壶

升方利永出品

又称斗方壶。造型取材于旧时量米的方斗,故名斗方。方斗容量通常以升为单位,所以也叫升方壶。据传是杨彭年在为陈曼生制壶时,受曼生壶式启发而创制的,但杨彭年所制斗方壶,难以一见。

砖方壶

清款小砖方利永紫砂博物馆藏

出现于清道光年间,流行于上世纪20年代,器型成长方体,紫砂四方器传统而经典的造型之一。

汉方壶

励成汉方利永国宝复刻系列

汉方壶始于明万历年间,具体为何人所创,难以确考。造型来源于古代青铜器“钫”,壶身呈方形,寓意公正廉明,刚直不阿。

合斗壶

阿曼陀室合斗利永出品

形似两斗相合,故名合斗。诞生于清代中期,相传为陈曼生所创。曼生信奉“天圆地方”之说,故一直想造一方壶以示人行天地间,却每每不得其式。盛夏之夜,繁星满天,曼生仰天而视,细观星象,感慨人之渺小,为人为官之不易,自己又一味智行忠方。因曼生喜用合欢,故结以合欢而绘心中之茗壶。

传炉壶

四方传炉利永国宝复刻系列

又称四方传炉,是紫砂壶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传炉壶由来已久,来历难以考据,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古代青铜器;二是古代道家炼丹之炉;三是金殿传胪的典故。

觚棱壶

觚棱利永国宝复刻系列

仿古代觚棱造型。觚棱,古代的两种器物:一种是古代建筑上的名称,一般指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二是古酒器,后演变为祭祀的礼器。

印包壶

印包利永国宝复刻系列

仿官府包裹印玺诰宝的包袱形状,所以称印包壶或者“诰宝壶”。又因壶体呈四方形,也称印方壶,为明代万历名家时大彬首创。除印包壶外,还有仿民间包袱为形的包袱壶,器形含有包裹财货奉赠之意。

六方壶

觐侯六方利永出品

壶身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体分六面,盖面、底面俱成六边形,嘴、把、钮都见棱见方,统称六方壶。

矮八方

矮八方利永国宝复刻系列

通体以“八”意呈现:壶体以上、中、下三个八面围成八方体,壶面成八方直角,壶腹饱满,上敛下丰,底足均成八方直角。壶钮与壶体形式相互呼应。

供春壶

供春利永国宝复刻系列

供春树瘿壶取法自然造型,壶身作老松皮状,因此成为树瘿壶。传世供春树瘿壶始见于清晚期,且不知为何名,因壶上有印款供春二字,所以“供春壶”称之。

三友壶

束柴三友壶汪寅仙制利永紫砂博物馆藏

松、竹、梅历来被称为“岁寒三友”,集松、竹、梅一体的紫砂壶因此被称为“三友壶”。三友壶为传统花器类造型,明末陈仲美、沈君用可能是其创始人。

松桩壶

松桩利永国宝复刻系列

取松段的一截做壶身,壶流、壶把、壶钮俱塑松枝之形,尽显古拙苍劲。松段壶现存传器在时间上较早的是陈鸣远松段壶。

竹段壶

竹段利永国宝复刻系列

通常以竹之一节、两节或数节塑成壶把、壶嘴、壶钮。竹段壶造型出现于清中期,普遍认为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所创,故世称杨氏竹段壶。竹段壶流行于清末民国初,民国著名艺人范大生、储铭、汪宝根等借鉴杨氏竹段,壶身竹节由多节简化为一节或两节,造型更为简练。

竹鼓壶

小双线竹鼓利永出品

竹鼓壶创制于清中后期,成熟于民国初期,壶身稍高叫高竹鼓,稍扁者叫扁竹鼓。壶身与石扁壶相似,上下为对称竹节式,盖面拱起,嘴把钮均成竹节形。经典造型由隐角竹鼓和双线竹鼓等。

束竹壶

八卦束竹壶利永国宝复刻系列

是紫砂竹塑器中制作最繁复的造型之一,也称为一捆竹。最常见的经典造型有龙头一捆竹和十六竹壶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