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旱莲草,或许对许多人而言它还较为陌生。然而,我与旱莲草的缘分颇深。每逢夏日,当阳光洒落在阴暗潮湿的近水处或小河沟畔,这种植物便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生长得尤为茂盛。在我幼时,无知的我随大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小葵花”,却不知其真正的学名。直至某日,我翻阅书籍,才得知其正式名称为鳢肠。鳢肠之名,源于《唐本草》,其名颇有渊源。鳢,指一种鱼,即乌鳢,亦称黑鱼。而旱莲草之名,则源于其形态。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述,其细实形似莲房,故得莲名。而“旱”字则表明其生长习性,与水莲花相对。旱莲草偏好生长于潮湿之地,正如《唐本草》所言,常生于下湿地及坑渠间。
此外,《本草纲目》中还提及旱莲草的另一别名——猪牙草。猪牙草之名,在吾乡常用来指称田旋花。而《本草纲目》引苏恭之言,称旱莲草的苗形似旋覆,即旋葍,为《诗经》中田旋花、小旋花一类植物的统称。至此,我们似乎触摸到了些许其名的内涵。
进一步地,《植物名实图考》卷三“苦菜条引程瑶田《释草小记》中言:“简策陈言,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口口相传,历久弥新。范成大也曾在诗中提及旱莲草,表达对其生长环境的感慨:
《题赵昌四季花图其三》霜天木芙蓉,陆地旱莲草。水花云锦尽,不见秋风好。旱莲草,这种高可至二尺的植物,有时平卧,有时直立,其茎叶折断后会流出黑色汁液,因而又被称为墨草。其通用名为鳢肠,便是由此得名。旱莲草以红茎绿叶白花为特征,花通常生于叶腋或茎顶,5-6月生长苗,7-0月绽放花朵,9月后果实逐渐成熟。与向日葵不同,旱莲草的籽盘数量多,一株甚至可结十数个甚至数十个。尽管旱莲草在高度上不及向日葵,但它相较于匍匐于地的萹蓄和高不盈尺的独行菜而言,已然算是高大的存在。
尽管旱莲草与向日葵同属菊科,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仅限于花冠和籽盘。向日葵的花冠金黄,籽盘大如满月,而旱莲草则以小白花为特征,花的大小仅如指甲盖,宛如夜空中的繁星。然而,在种子排列上,二者却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旱莲草一生可结籽上千粒,其种子的休眠功能更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即使被视为杂草,也难以被彻底清除。性味归经旱莲草味甘、酸,性凉,主要归入肾经和肝经。
功效这种植物被誉为滋补肝肾、乌须固齿的良药,同时还有凉血止血的显著功效。
主治
旱莲草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视物昏花,以及腰膝酸软、发白齿摇等症。此外,它还能治疗劳淋带浊、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等出血症状,以及外伤出血。
小时候,我常常看到有人用旱莲草的汁液涂抹在伤口上,当时并不明白其中的深意。后来,经过查阅古籍,才发现这汁液竟也是一种中药,具有出色的止血功效。不仅如此,《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它能够“乌髭发,益肾阴”,而《唐本草》中更是提到其汁液能促进眉毛和头发的生长。由此可见,旱莲草虽不起眼,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中药材。谈及旱莲草,便不得不提及其在著名中成药“二至丸”中的应用。夏至与冬至,两节气相隔甚远,然而古人的智慧却将旱莲草与女贞子巧妙结合,创制出这一中药佳品。女贞子在冬至日采收,果实已熟透,药效最佳;而旱莲草则在夏至日采摘,其茎叶健壮,汁液丰富。将这两者合而制成蜜丸,不仅保留了各自的药效,还能相互增强,成为治疗肝肾阴虚病症的良方。
二至丸的传奇故事
二至丸的诞生,背后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明末的安徽,有一位名叫汪汝桂的医者,自幼便体弱多病,然而他天赋异禀,过目不忘,对经史百家颇有见解。在父亲临终前,他立下誓言,若不能成为良相,便立志成为良医。于是,他放弃了儒学,转而专心研习医术。因其独特的临证手法和出色的医术,他在当地赢得了声誉。
然而,长期的苦读与先天的不足,使得他在未到四十岁时便未老先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寺院中遇到一位百岁高僧,虽然已过百岁,但依然耳聪目明,步履矫健。在向老僧请教养生之道时,老僧指着一棵高大的女贞树说:“只需取其果实,以蜜酒拌蒸后食用即可。”汪汝桂深受启发,为了增强药效,他加入滋补肝肾的旱莲草,制作出二至丸。经过半年的服用,他竟然完全恢复了健康,甚至显得比以往更加精力充沛。
数年后,汪汝桂在浙江丽水偶遇同乡好友汪昂。汪昂因放纵酒色而肝肾不足,得知汪汝桂的恢复秘诀后,也如法炮制,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汪昂深受启发,决定将这一秘方记录下来,流传后世。于是,在汪汝桂的协助下,他将这一方剂收录在《医方集解》中,并命名为二至丸。虽然《医方集解》后来由汪昂署名出版,但这一方剂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二至丸已成为治疗肝肾阴虚的有效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显著,对于头昏眼花、口苦咽干、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