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体除了楷书行书,还有一种叫飞白书 [复制链接]

1#
楷书鼻祖钟繇为了得到蔡邕的书法秘诀而去盗墓,引后世瞠目结舌。但蔡邕确实是个书法奇才,他的书法连王羲之都推崇不已,自创的“飞白体”更是流传千古。对,“飞白体”就是蔡邕所造!艺术源于生活,飞白则源于偶然。刷墙刷出了“飞白书”相传东汉时期,汉灵帝下令修整皇家藏书之地鸿都门学,蔡邕在写好圣上下旨的《圣皇篇》后送去此地,看到当时的工匠正在用刷白粉专用的笤帚刷墙,因墙面不够光滑,而笤帚杪[miǎo]又比较稀疏,所以一帚下去,印在墙面上的石灰水痕中仍有些地方露出了未被覆盖的墙体颜色来。蔡邕顿时灵光一现,归而用竹子细条做成的扁竹笔,经反复练习创造出了丝丝露白的书体——“飞白书”由此诞生。对书法较为陌生的人也许并不知晓何为“飞白”,但你一定见过许多行书、草书中有一些形如枯笔划过的线条吧,比如下图右字:这就是飞白。相较于以往书写总把墨汁蘸足,一笔下去笔画纯黑饱满(如上图左字)的特点,飞白体更像墨汁不均又不足的毛刷刷出来的字。但飞白书显然不是随意涂鸦,蘸墨多少,用力大小,行笔速度等各方面都掌握好了分寸,才能写出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才能让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赞蔡邕之飞白曰:“妙哉飞白,祖字八分。有美君子,润色斯文,丝萦箭激,电绕雪雰。浅如流雾,浓若屯云。举众仙之奕奕,舞群鹤之纷纷。谁其覃思?于戏蔡君。”“飞白”也曾爆红过飞白书是蔡邕的大胆创新,更是一种全新的书法艺术。这种天造巧合,偶然得之的书法艺术,没成想一经问世就盛行一时,尤其是当时一些拱门的匾额题字,均采用此体。并深受后世书法界的推崇。从汉到宋,研习飞白书的名家不计其数,尤以两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人数最多——上至帝王卿相,下及名家平民。唐太宗、武则天、宋太宗、宋仁宗(仁宗的曹皇后,也极擅飞白)等帝王,都酷爱飞白。上行下效,飞白自然得到了大力推广;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也都精于飞白。王羲之的飞白书,“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唐太宗《晋祠铭》碑额之飞白书武则天《升仙太子之碑》碑额,是鸟书与飞白书合二为一的体现既“白”又“飞”才是“飞白”特殊的趣味性以及强烈的新奇感,自然引得后世之人对其欣赏有加。但学习飞白体并非易事。宋太宗曾说“飞白字势难工”,书写飞白,必定要有一定的书法功力基础和文化内涵,以及持之以恒的研习,才能达到极高的艺术造诣。同时,飞白体必须具备“飞”和“白”两方面的精髓。取其发丝的笔迹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白,点画中的露白,这是飞白体有别于其他书体最显著的特点。字体中呈现竹丝露白的痕迹,犹劲若钢丝,飘逸若浮云,这种藕断丝连、丝丝露白之态,正体现了笔断意连的艺术效果。飞,笔画中的动感。飞白体之笔画,有的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春风拂过细柳,有的如指尖滑过秀发,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充满灵动之感,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飞白书向来被古人视为一种书体,如同隶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一样。但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书体更多地被书法圣手们奉为一种特殊的笔法、技法,以在书法创作中起到点缀的作用,并于行书、草书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毕竟飞白的形成与笔墨多少与书写速度的快慢、提按、轻重等都有关系。就笔画而言,飞白较多地用于竖、提、横画中,这又是由笔画形态、运笔过程和书写风格等决定的。在整个笔画中,飞白又在笔画的中部和尾部运用较多。另外,中上笔与下笔或上字末尾与下字首笔处,常可见到飞白的神韵。这种衔接,要求运笔自如,过渡自然,才不显得矫揉造作。欣赏下图的“龍”字,或许能好理解一些。书法中运用飞白,与其他笔画虚实相生,可使单字增辉不少。尤其是写大字时,飞白的灵动缥缈往往会提升字体的飘逸之感,增添整幅书法作品的艺术美。当然,何时运用飞白,用在何处,力道如何,笔墨怎么把控,都需要习书之人深厚的功力才行。只有翻转明显,笔道清晰,丝丝露白,才是对飞白体最好的诠释。遗憾的是,元明清时期,因审美观念的不同及人文精神的觉醒,人们对这种迷之艺术形式失去了兴趣,飞白体最终沦为文人墨戏,无人问津,留下的先辈真迹更是少之又少。到如今,民间虽有一些字画游人新造了一种花鸟飞白,创意很新颖,但这显然没有get到飞白书的精髓所在。飞白的落寞,是时代进步、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如何让飞白既保留原始的灵气又符合世人的审美情趣,是当下的我们,应该深思与不断探究的问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