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福建土楼中国最特别的民居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和我们一起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

本文经星球研究所授权转载

乱世造巨堡

星球研究所

福建西南部

雾气弥漫的山谷中

一种奇特的建筑巍然矗立

它由泥土一层层夯实筑就

身形庞大、结构坚固

人称土楼

(福盛楼航拍,位于福建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岩太村,直径77.42米,是目前已知直径最大的一座内通廊式圆形土楼,摄影师

李艺爽)

土楼并非只有人们惯常以为的圆形

而是或圆或方

如同一个个几何符号

散落在梯田之侧

(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初溪土楼群,摄影师

李艺爽)

溪水之畔

(福建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南溪土楼群,摄影师

陈永诚)

甚至密布整条山谷

形成绵延10余千米的

土楼长城

(福建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南溪土楼群,摄影师

张耀辉)

那些见识过土楼风采的人

无不对其赞赏有加

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说

(转引自

*汉民《福建土楼建筑》)

“好像大地上盛开的巨大蘑菇一样,又像是黑色飞碟自天而降,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我们都看呆了”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

在他的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

将土楼称作

(出自《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三册)

“中国最特别的民居”

然而事实上

外界对土楼的了解时间非常短暂

人们直到年代才知道

它是福建西部永定县客家人的住所

所以得名“客家土楼”

到了年代人们发现

福建南部漳州的10个区县也有土楼

不仅是客家人

许多闽南人也居住在土楼中

于是又改称“福建土楼”

再后来

人们又发现不仅是福建

相邻的广东梅州、潮州也有大量土楼

总数高达座

遍布闽西南、粤东北的山地

并且新的发现仍在不断涌现

(土楼分布图,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依据

*汉民《福建土楼建筑》)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土楼?

是谁建造了它?

为什么建造?

又为何造得有圆有方?

乱世

公元4世纪

西晋永嘉之乱

拉开了中原汉族持续数百年的南迁序幕

从江淮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土著融合

形成以闽南话为特征的

福佬民系

而经江西赣州辗转进入闽西的中原移民

则形成了以客家话为特征的

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与福佬民系分布图,福佬民系以闽南厦门、漳州、泉州、广东汕头、揭阳、潮州为核心分布区域,并延伸至莆田、新罗、漳平、汕尾,闽南人为其中一部分;“福佬”一词源于客家人对福建原居民的蔑称,同样福佬人也反击客家人为“客仔*”;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依据

谢重光《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

明清时期

客家人人口激增

促使他们从内陆向东扩张

离海洋更近的福佬人则受到倭寇侵扰

以及随之而来的严厉海禁压力

开始向西迁徙

两大族群在闽中大山博平岭相遇了

这里山峦起伏,野兽出没

直到明代中叶还处于蛮荒状态

正所谓“闽之绝域”

(“闽之绝域”出自明代《永定县志》;下图为博平岭位置示意,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他们互称对方为贼寇

血与火的冲突不断上演

再加上倭寇、猛兽的侵袭

以及汉族与当地畲民的冲突

(出自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嘉靖四十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

生逢乱世的客家人、福佬人

只能以各自的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

族人们发起盟誓

同仇敌忾、保卫家园

(明末崇祯年间济安楼的会盟立约序)

与此同时

族人们的居所也必须进行全面升级

先祖们在中原的四合院建筑占地过多

防卫功能基本属于“聊胜于无”

放弃

(典型的四合院,制图

李乾朗/《穿墙透壁》)

临河而居的江浙水乡民居

有如小家碧玉

无法容纳全族人丁

放弃

(江浙水乡民居,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

同样单薄无力

放弃

(徽派建筑,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中华腹地上的民居

都已经无法满足福建人的需要

他们必须创建一种前所未有的建筑

同时满足聚居与防卫两大需求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

堡垒

首先登场的是

五凤楼

它脱胎于北方的四合院

两侧的厢房被加高

自前向后逐层升高

称为横屋

(五凤楼的横屋,原型为永定高陂镇大夫第,以下同,制图

张珂珂/星球研究所)

两列横屋之间分布着三座厅堂

沿着中轴线从前到后同样逐级升高

称为三堂

其中后堂被加高至三层到五层

全以夯土筑成,墙体极厚

防御性能陡增

(五凤楼的三堂,制图

张珂珂/星球研究所)

“三堂”“两横”

构成了五凤楼的主体

前方再挖掘出一个半月形的池塘

“背山为屏、前水为镜”

营造出面朝绿水,背倚青山的意境

(五凤楼,制图

张珂珂/星球研究所)

从建筑正前方观看

它高大巍峨,左右对称

屋檐层层错落

形似五只展翅的凤凰

因此得名五凤楼

(五凤楼正立面,我看到的凤凰似乎超过了五只,难道古人数错了?制图

张珂珂/林艺璇/星球研究所,依据

*汉民《福建土楼》)

与四合院相比

五凤楼的院落规模更大

房屋层数也更多

可以容纳更多居民

家族成员按照长幼尊卑分配房间

长者居于地位最高的后堂

中堂则是举行家族聚会和待客的场所

(五凤楼内部结构示意图,制图

张珂珂/星球研究所)

但是五凤楼的缺陷十分明显

除高大的后堂外

整体防御性仍然不高

下堂与中堂均为单层建筑

三堂与两横屋之间也仅以低矮的连廊相连

都是遭受攻击时的薄弱之处

(五凤楼的防御缺陷,制图

张珂珂/林艺璇/星球研究所,依据

*汉民《福建土楼》)

于是五凤楼再次升级

下堂被加高为两层楼房

并且取消薄弱的连廊

让楼房直接与两侧横屋相连

(五凤楼到方楼的过渡,原型为福裕楼,属于府第式方楼,以下同,制图

张珂珂/星球研究所,依据

*汉民《福建土楼》)

高大的后堂也向左右伸长

直抵横屋

(五凤楼到方楼的过渡,制图

张珂珂/星球研究所,依据

*汉民《福建土楼》)

升高、加长之后

既保留了五凤楼那种层层上升的造型美感

防卫功能也大大提高

整座建筑中轴对称、精致华丽

屋宇错落、气势轩昂

(五凤楼到方楼的过渡,制图

张珂珂/林艺璇/星球研究所,依据

*汉民《福建土楼》)

但这仍然不够

更彻底的升级是将四周楼房全部升至相同高度

围墙高耸、屋檐四角相连

从外部完全看不到里面的景象

方楼出现了

除唯一的大门外

整栋楼再无其他出口

五凤楼那种错落的美感彻底消失

结构也更加简化

但防御能力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方形土楼,原型为和贵楼,以下同,制图

张珂珂/星球研究所,依据

*汉民《福建土楼建筑》)

从内部看

每层24间房沿长方形的周边对称布置

同时住着同宗同族的几十户人家

更多人口、更少占地

更适应福建西南山地的自然条件

(方形土楼剖面图,制图

张珂珂/林艺璇/星球研究所,依据

*汉民《福建土楼建筑》)

尤其重要的是

人们不再按照社会地位分配房间

而是各门各户平均分配

消除了等级尊卑

更有利于增强宗族内的凝聚力

这不仅是量的提升

更是质的改变

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真正意义上的土楼来了

但是实力最强的选手尚未出现

所以升级还要继续

圆楼

海岸边的福佬人为抵御倭寇

率先创造出圆楼

客家人随后跟进,营建出更多圆楼

圆楼全封闭围合

没有拐角,更加易守难攻

并且同等周长下

圆楼的面积是方楼的1.倍

这意味着用等量的建筑材料

可以得到更宽敞的院内空间

(圆楼,原型为怀远楼,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依据

*汉民《福建土楼建筑》)

当圆楼到来

土楼的创造也达到了巅峰

土楼之王即将诞生

王的诞生

在所有的圆形土楼中

最精妙绝伦的要数

福建漳州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

二宜楼

它始建于公元年

集祖孙三代之力

历时30年才于年竣工

(二宜楼建造过程,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它直径71.2米

由四层的外环楼

和单层的内环楼组成

(二宜楼剖面,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外墙通高16米

埋入地下的墙基深度至少1米

宽度则超过3米

如果想挖地道进楼基本上没有可能

露出地面的墙脚

由块石和花岗岩条石砌筑

高度超过2米

不但极其坚固

还可以防止洪水冲击

(二宜楼外墙解析,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墙脚之上是夯土筑成的墙身

由*土、石灰、砂子三者按比例拌和

中间还夹以石块、竹片

是为“竹筋土墙”

类似现在的钢筋混凝土

土墙厚达2.53米

为土楼墙身厚度之最

(墙体厚度示意,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墙身一至三层都不设置窗户

只在第四层开出小窗

少量大窗兼具瞭望台功能

在敌人来临时可居高临下进行防守

(二宜楼窗户设置,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大门门框用花岗岩砌筑

上方设置水孔

如遇火攻即可放水灭火

(二宜楼大门防御系统,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墙身上方还覆盖着巨大的屋檐

仅伸出墙外部分就宽达两三米

站在墙下之人不由心生敬畏

(二宜楼屋檐,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二宜楼的外环楼共52个开间

正门、祖堂及两个边门各占1个开间

(二宜楼各层剖面,制图

星球研究所)

其余48个开间分成12个单元

屋主的六个儿子各分两套单元住宅

每户使用面积近平方米

十分宽敞气派

(二宜楼整体空间功能布局,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单元内设置独立天井、独用楼梯

自成独立小天地,互不打扰

(二宜楼单元剖面,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每个单元功能齐全

内环是各户的出入口门厅及厨房

里面设灶、橱柜及炊事用具

每餐之前炊烟袅袅、四处飘香

外环楼一至三层用于待客起居

四层则用于供奉祖先

(二宜楼标准单元剖面,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依据

*汉民《福建土楼建筑》)

这些独立的单元房

都面向土楼中间面积超过平方米的中心庭院

形成一种极强的向心性

农闲时家家户户妇女小孩齐聚于此

宗族内其乐融融

(二宜楼空间向心性,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土楼内可以储藏粮食、饲养家畜

还有两眼公用水井

生活物资应有尽有

一旦遇外敌攻击,土楼关闭

可以维持数月之久

(二宜楼的围合,设计师偷懒没画水井,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

还不得不提二宜楼的特殊设计

它的外墙墙脚中留有不起眼的小洞口

洞内呈S形

从小洞口看不到室内

声音却可以传入

平时楼内居民晚归

可以通过小洞叫自家人出来开门

(传声筒示意,制图

林艺璇/星球研究所)

最特别的是

它在四层设置了一条隐蔽的通廊

通廊连接各家各户

防御时可以运送物资、弹药

如果土楼被攻破则可以作为逃生通道

(二宜楼隐通廊,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于乱世之中“宜家宜室”的二宜楼

建成至今已有多年

在众多土楼中

它是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难得的建筑精品

(二宜楼,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百楼争艳

聪明的福佬人、客家人发明了土楼

但建设规模庞大且数量众多的土楼

还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

明代漳州福佬人依靠海外贸易

积累起巨额财富

(出自周起远《东西洋考察》,月港为当时漳州的港口)

“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永定的客家人离海较远

但清代烟草种植业却也做得风生水起

(出自道光年间的《永定县志》)

“乾隆四十年(年)以后,生齿日繁,产烟也渐多,少壮贸易他省……永民之财,多积以贸易”

巨额财富转换成了“房地产投资”

土楼的建设进入全盛时期

类型百花齐放

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撒落在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间

不仅有二宜楼

(二宜楼,摄影师

童迪)

福裕楼

(福裕楼,摄影师

冯木波)

还有椭圆的齐云楼

(齐云楼,摄影师

童迪)

三扁四不圆的承启楼

(承启楼,摄影师

刘艳晖)

八角形的道韵楼

(广东饶平县道韵楼,摄影师

童迪)

三个同心圆组成的锦江楼

(锦江楼,摄影师

童迪)

又圆又方的泰华楼

(饶平泰华楼,罕见的畲族土楼,摄影师

阿楠)

土楼可以小到直径13-14米

内院直径更是只有4-5米

(Q萌的翠林楼,是最小的一座圆楼,摄影师

冯木波)

也可以大到外围加盖“楼包”

呈马蹄形将圆楼包裹在内

(厥宁楼,因几经洪灾、火患,现大部分坍塌,摄影师

童迪)

内部可以嵌套小屋

(高达五层的裕昌楼,木柱已经东倒西歪,但依然挺立不倒,中间为祖堂,摄影师

吕威)

甚至一座四合院

(奎聚楼,摄影师

李艺爽)

还可以“外挂”耳房

(振成楼,摄影师

李艺爽)

可以方圆并立

组成“四菜一汤”

(田螺坑土楼群,俗称“四菜一汤”,摄影师

冯木波)

也可以遗世独立

隐于山野

(永定横甲土楼,摄影师

李艺爽)

这就是百楼争艳的土楼世界

如今乱世远去

聚族而居、集体防卫的需求

被更小的家庭单元所打破

土楼的建设已经失去了它的社会基础

(年湖坑镇一处新开建的土楼,已经很少见,摄影师

陈永诚)

只有那默默矗立的夯土墙

见证了血与火的往昔

(立本楼,摄影师

陈永诚)

P.S:本文的写作得到了*汉民教授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P.P.S:主要参考文献:*汉民《福建土楼建筑》、谢重光《福建客家》、谢重光《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王其钧《中国民居》、阳林《华安二宜楼居住生活方式的变迁研究》

...TheEnd...

东西方世界的羊文化

自古以来,羊就被寄寓了很多人类的情感、理性、思想、道德……成为文化的羊。而世界各族的羊文化丰富多样,呈现出不同的象征意义。

奥伊米亚康:北半球的冰雪生活

地处高纬度的奥伊米亚康,是北半球最冷的地方之一,也是最冷的永久定居点。这里的冬季酷寒而漫长,历史最低气温曾达到过零下71℃。

版权声明

《文明》杂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