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陕西人餐桌上食物的历史来源与演变 [复制链接]

1#

我们每天的餐桌饮食丰富多彩,从谷物和薯类中获取淀粉,从豆科植物中获取蛋白质,从蔬菜水果中获取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素,从肉类中获取优质蛋白与脂肪,在茶叶的清香中思考,在谷物发酵的酒精中沉醉,但是大家都清楚这些食物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样的历史演变吗?食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饱餐一顿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无论是满足营养需求还是精神依赖,我们都应该懂得食物、了解食物,才能热爱食物,才会珍惜食物。今天我们走近陕西人的餐桌,讲讲食物的故事。

五谷养育了陕西人民

稷、麦、稻、黍、菽平实而厚重的称谓“五谷”,现在叫做小米、小麦、水稻、*米、大豆,是我们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来源,千百年来五谷生息繁衍,孕育的每一粒种子都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五谷性温和,营养适中,对环境适应性强,生产最为经济。从植物学角度分析,剥开谷物的种子,种皮细腻结实,由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组成,起到保护作用,种皮之下的糊粉层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较多的磷;内层肥厚的胚乳或子叶是储存营养物质的主要部分,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少量的脂肪、无机盐、维生素与纤维素,均衡的搭配使得五谷相较于其他食物具有低脂肪、无胆固醇、高膳食纤维、能量持久释放的特点;谷粒顶端的胚芽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与维生素E。

稷(粟)是小米,*土高原原产植物,耐旱、耕作技术较为简单、成熟期短等特点适合*土高原种植条件,是史前时代陕西的主要粮食作物,据考古资料,八千至七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关中大地文化、陕南李家村文化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五千年的仰韶文化主要粮食作物仍然是粟和黍。粟还是陕西秦汉及以前种植最多的谷物,有禾、苗、稷、粟、梁、小米等名称,“锄禾日当午”的“禾”就是粟。

黍现在叫*米,五谷中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作物,耐旱耐瘠薄,是史前陕西先民的主食,营养均衡而丰富,是当时西北主粮的能量之首。《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说明黍品种众多,其中“穋”为先熟品种,“重”为后熟品种,《说文解字注》:“穄,黍之不黏黍者也,饭用之。”,米粒黏的品种叫“黍”,“黏者以醸也”,用黍醸酒。

小麦与大麦来源与西亚,甲骨文的“来”指的就是小麦,“牟”指的是大麦,商代及西周初期,*河流域小麦栽培还不普遍,汉唐之前诗文和《诗经》所说的麦均指大麦,粒食,也就是煮着吃,谓之“麦饭”、“麦仁”。汉代随着石转磨的出现,将小麦得以加工成面粉,特别通过丝绸之路引进箩面技术,加之发面技术的出现,香软的面食迅速成为陕西人的重要食物。小麦营养丰富,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钾、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烟酸等,小麦胚芽里还富含食物纤维和维生素E,少量的精氨酸、淀粉酶、谷甾醇、卵磷脂和蛋白分解酶等。现在陕西人餐桌上面食种类多种多样,花样百出,臊子面、面皮、燃面、大锅盔、肉加馍、羊肉泡等,成为我国面食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水稻在我国的栽培至少有七千年,稻由野生驯化而来,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南方地区初期栽培的水稻是籼稻,后来选育成粳稻,古代*河流域栽培的稻米即使粳稻。《诗经》中《豳风·七月》写到“八月剥栆,十月获稻”,可知在周代水稻已经在陕西培育出适合北方栽培的适应品种,成为陕西人餐桌上的食物。

菽即大豆,原产中国,中国也是最早驯化和栽培大豆的国家,栽培历史四千年以上。中国古代肉用牲畜有限,除祭祀、宴客、节日之外,平日鲜少吃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主要来至于大豆,先人们发展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豆饮食文化,诸如豆腐、酱油、豆浆、豆豉等。

玉米原产美洲,年哥伦布将玉米带到欧洲,明代玉米传入我国,玉米适应性强,生长期短,产量高,富含保护眼睛的关键物质叶*素和玉米*素,换含有微量元素硒、硅、镁等,维生素B1、B2、C、E等,已经成为全世界、我国和陕西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荞麦耐旱,生育期短,从播种到收获只有70—80天,在陕西栽培历史悠久,唐代陕西广泛种植荞麦,直到现在荞面饸饹都是陕西人餐桌上的美味。

促进文明跃升的蔬菜

野菜采集是先民最早的经济活动,先秦时期农业虽然发达,但农业生产主要是谷物,粮食不足时采集野生蔬菜充饥,《周礼》的“地官·司徒”有“掌荼”的官员,负责向民众征收茅莠和可食的野生植物,《诗经》记载的野生蔬菜有荇菜、薇菜(野豌豆)、卷耳、芣苢(车前草)、葵(冬葵)、莪(播娘蒿)、莫(酸膜)、藜、芹(水芹)、荠、苦(苦菜)、萍(田字草)、竹(萹蓄)等,不仅百姓食用,还是王公贵胄的佳肴。由于野菜的味道大都不美,有时还带有气味,先民们除生食外还煮食或腌渍成酸菜食用,《诗经》中“豳风·七月”有七月烹葵及菽,冬葵和大豆都是煮着吃。栽培的蔬菜有菜瓜、葫芦、芋头等十几种,大多介于粮食和蔬菜之间,主要用来补充食物的不足。

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新鲜蔬菜,茄子、冬瓜、豇豆、*瓜、豌豆、芫荽、大蒜等纯粹的蔬菜正式进入陕西人的食谱,形成了传统的五菜:葵、韭、藿、薤、葱。唐代高营养蔬菜成为主流,菠菜、胡萝卜、香菇、丝瓜、茼蒿、茴香、莴苣等标志蔬菜已经成为陕西人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与膳食纤维等的主要来源。明代辣椒、马铃薯、南瓜、莲花白、洋葱进一步丰富了陕西人的餐桌,明清之交大白菜、萝卜成功保障了冬季的蔬菜供应。充足的蔬菜意味着陕西先民健康的体魄,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周秦汉唐盛世。

一往情深的水果

美味的水果是古人类野外采集的重要食物,陕西野生果树资源丰富,《周礼》有“甸师掌帅其属,而耕耨王藉。以时入之,以共齍盛。祭祀,共萧茅,共野果蓏之荐。”,果蓏就是果树蔬菜,果实有核的称为“果”,无核的称为“蓏”。《诗经》记载的分布于陕西的水果有:杜梨、板栗、毛栗、豆梨、枳椇、枣、酸枣、桃、梨、李、榛、郁李、木瓜、毛叶木瓜、榅桲、光叶葡萄、猕猴桃等。文献记载陕西很早就有栽培选育果树,落叶果树桃、李、梨、枣、柿等逐渐发展成温带地区栽培植物的世界八大起源中心之一。

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描写全世界最早的果园,“于是乎卢橘夏孰,*甘橙楱(榛),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除本地果树外,来自于西域的葡萄、石榴、扁桃(大杏仁)等也有栽培,上林苑建设了中国最早的温室“扶荔宫”栽培柑橘、荔枝、龙眼、槟榔、橄榄等南方果树。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苹果,苹果原产于中亚与西南亚以及我国新疆地区,至今那里还有大面积的野生苹果林。陕西在汉代就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苹果,据《上林赋》、《西凉杂记》记载的“柰”(林檎)就是苹果,不过那是的苹果都是野生种,虽然美味,但是与我们现在吃的苹果品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吃的大量栽培苹果是西洋苹果,是清代后期美国传教士首先引种到山东烟台,陕西最早栽培的苹果是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引种到三原县斗口庄园,新中国成立后在秦岭北麓和洛川规模化栽培,目前陕西*土高原优良地理环境生产的苹果品质非常优良,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民以食为天,陕西物宝天华,农业发达,百姓的餐桌食物丰富,《*帝内经·素问》总结饮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助”,我们不但要吃的饱、吃的好,还营养搭配合理,才能吃出健康的体魄,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食物的生产过程受到土地、气候、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随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业技术的进步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在餐饮方面例行节约不浪费,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十分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