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中药的用药精髓及万能公式 [复制链接]

1#

三部六病学说在中药分类上,倡药不离方,配伍有法,方不离证,辩证规范。六病组方,针对阳证热实,阴证虚寒,把药物分为温清补泻四种,结合三部各自特性,划归为十二类。现依部据证分述如下:

1.表部药证

1.1表热药证。主证:发热恶寒。主药:葛根。功效:辛凉解肌退热。

类证:身热战寒,鼻煽喘急,头项强痛,咽喉红肿疼痛,发痒,口干微渴,或有汗,皮肤瘙痒风疹,脉浮数。

1.1.1疏风清热: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菏、蔓荆子、苇根、防己、秦艽。

1.1.2清热解*:大青叶、板蓝根、牛蒡子、地丁、公英、贯众、蚤休、穿心莲、鱼腥草、金果缆、马勃、山豆根。

1.1.3祛风止痒:蝉衣、苦参、浮萍、白藓皮、土茯苓。

1.2表实药证。主证:无汗而喘。主药:麻*。功效:辛温发汗,解表平喘。

类证:项背强几几,咳喘,机体沉重,鼻塞流涕,脉浮紧。

1.2.1发汗解表:苏叶、防风、荆芥、香薷、葱白。

1.2.2祛风通窍:辛夷、藁本、白芷、苍耳子。

1.2.3止咳平喘:前胡、杏仁、桑白皮、苏子、紫苑、款冬花、枇芭叶、百部、白前、竹

茹、贝母。

1.3表寒药证。主证:手足逆冷,肢节痹痛。主药:桂枝。功效:温阳通络止痛。

类证:四肢疼痛,腰膝酸痛,肢冷畏寒。

1.3.1温阳通络:细辛、羌活、独活、威灵仙。

1.3.2舒经活络:通草、木瓜、伸筋草、松节、蜈蚣、僵蚕、全蝎。

1.4表虚药证。主证:自汗出,恶风,脉沉细或缓。主药:当归。功效:养血和营,通脉活血。

类证:肢乏无力,懒动,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无华。

1.4.1养血滋阴:熟地、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枸杞子。

1.4.2活血和营:赤芍、川藭、益母草、紫草、牛膝、姜*、桃仁、红花。

2.里部药证

2.1里热药证。主证:发热不恶寒,日晡所发潮热。主药:大*。功效:泻火清热。

类证:詀语,手足濈濈汗出,口舌生疮,大便脓血,烧心嘈杂。

2.1.1泻热:槟榔、白头翁、马齿笕。

2.1.2泻火:*连、秦皮、常山、龙胆草。

2.2里实药证。主证:胃家实。主药:芒硝。功效:通腑泻实。

类证:不大便,大便硬,腹胀满,腹痛,心下结硬,苔*厚,脉沉迟。

2.2.1泻食: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

2.2.2逐水: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商陆。

2.2.3破血:水蛭、虻虫、蟅虫、山棱、莪术、乳香、没药。

2.2.4导痰:瓜蒂、葶苈子、礞石、浮海石、天竺*。

2.2.5排石:金钱草、海金砂、石苇。

2.2.6驱虫:使君子、苦楝子、雷丸、南瓜子。

2.3里寒药证。主证:腹冷痛,泄利。主药:干姜。功效:温中祛寒。

类证:腹中冷,下利清谷,自利不渴,时腹自痛。

2.3.1温胃降逆:良姜、吴茱萸、半夏、白芥子、草豆蔻、生姜、藿香、佩兰。

2.3.2暖肠止泻:小茴香、花椒、胡椒、灶心土、艾叶、丁香、益智仁、赤石脂。

2.4里虚药证。主证:腹满便溏。主药:苍术。功效:燥湿健脾。

类证:恶心呕吐,食不下,纳呆,心下痞,下利。

2.4.1健脾化湿:白术、砂仁、薏仁、白蔻仁。

2.4.2行气除满:陈皮、厚朴、大腹皮、木香、香附、枳实、荔枝核、川楝子。

2.4.3化食消滞:鸡内金、六神曲、山楂、麦芽、莱菔子。

2.4.4益气和中:*参、山药、大枣、炙甘草、饴糖。

3.枢部药证

3.1枢热药证。主证:发热或寒热往来,胸中热烦。主药:*芩。功效:清热除烦。

类证:发热汗出,口苦咽干,小便*赤,口渴热烦,脉洪数。

3.1.1退热降温:石膏、知母、犀牛角、牛*、竹叶、芦根。

3.1.2清热生津:生地、元参、沙参、天花粉、石斛、玉竹、天冬、麦冬、百合、*精。

3.1.3清热燥湿:*芩、*柏、*连、栀子、龙胆草、苦参。

3.1.4凉血止血: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

3.1.5平风息痉:牛*、犀牛角、天麻、钩藤、地龙、珍珠母、琥珀、龙骨、牡蛎。

3.1.6清虚热:地骨皮、银柴胡、胡*连、青蒿、白薇、女贞子、旱莲草。

3.1.7清热退*:茵陈、金钱草、虎杖。

3.2枢实药证。主证:胸满胁痛。主药:柴胡。功效:除满解郁。

类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心下支结。

3.2.1宽胸除满:郁金、瓜蒌、乌药、青皮、苏梗、桔梗、升麻。

3.2.2利尿通淋:车前子、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萹蓄、瞿麦。

3.2.3软坚散结:夏枯草、海藻、昆布、王不留、苏子。

3.3枢寒药证。主证:背恶寒。主药:附子。功效:强心壮阳。

类证:身寒怕冷,小便清长,腰膝酸软,阴冷阳痿,脉弦细。

3.3.1强心壮阳:肉桂、仙茅、仙灵脾、鹿茸。

3.3.2温阳壮腰:山萸肉、杜仲、菟丝子、补骨子、巴戟天、淫羊藿、川断、狗脊、桑寄

生。

3.4枢虚药证。主证:心动悸,短气。主药:人参。功效:益气强心。

类证:心慌,心跳,体乏,头晕,脉沉细或结代。

3.4.1补气强心:*参、太子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芪。

3.4.2养心安神:酸枣仁、灵芝、茯神、远志、龙眼肉、朱砂。

3.4.3补精固涩:紫河车、蛤蚧、胡桃仁、*狗肾、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

方剂的选择

1.辨气血选方

气虚——四君子汤

气滞——四逆散

气逆——旋覆代赭汤

血虚——四物汤

血瘀——桃红四物汤

2.外科常用方——仙方活命饮、阳和汤

3.妇科常用方——寿胎丸

方剂的组成

1.分清脏腑

肺——苏子、半夏、前胡、当归

心——茯神、菖蒲、远志、茯苓

脾——人参、茯苓、白术、焦三仙、鸡内金

肝——柴胡、白芍、枳实

肾——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

2.分清病因

风——荆芥、防风

寒——生姜、干姜

暑——香薷、藿香

湿——陈皮、半夏

燥——麦冬、沙参

3.调和诸药——甘草、生姜、大枣

针灸的配穴

1.风——合谷、风池、外关

风寒——风门、列缺、风池

风热(实热)——大椎、曲池

风湿——阴陵泉

2.暑——委中

3.湿——阴陵泉、三阴交、水分

寒湿——命门、腰阳关

4.痰——丰隆、中脘、天突

5.瘀血——血海、膈俞

6.食滞——天枢、梁门、中脘、下脘

7.头晕——风池

8.便秘——天枢、支沟

9.心烦——神门、通里、心俞

心神惑乱——通里、心俞

神志问题——水沟、内关、十二井穴

10.不寐(嗜睡)——申脉、照海

不寐重症——四神聪、夹脊穴

噩梦——隐白、厉兑

11.咯血——孔最

12.胁痛——阳陵泉

13.盗汗——阴郄

14.咽部异物梗阻——天突、照海

15.肝阳(肝火)——太溪、太冲、侠溪、行间、内庭

肝气郁结——膻中、期门、太冲

肝气犯胃——期门、太冲

16.肾精亏虚——悬钟

肾阳虚——关元、神阙、命门

肾阴虚——太溪、三阴交、肾俞

水气凌心——阴陵泉、气海

17.肺阴亏虚——膏肓

18.脾胃虚寒——脾俞、胃俞、关元

19.气血亏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脾俞、胃俞

20.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