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复制链接]

1#

药名:泽泻(zexie)

别名:水泽、如意花、车苦菜、天鹅蛋、天秃、一枝花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分类:利水消肿药

产地:主产于福建、四川等地

性味:甘,淡,寒

归经: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主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白色或淡*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用法禁忌

内服:煎汤,6-10g。

肾虚滑精、无湿热者禁服。

性能特点本品甘寒渗利清泄,入肾与膀胱经。既利水渗湿,又清泻肾与膀胱之热,故为治下焦湿热及水肿兼热所常用。药理研究

本品有利尿、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脂肪肝、减肥、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炎等作用。

中药附方

1、治臌胀水肿:白术、泽泻各半两。上为细末,煎服三钱,茯苓汤调下,或丸亦可,服三十丸。(《素问病机保命集》白术散)

2、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服。(《金匮要略》泽泻汤)

3、治冒暑霍乱,小便不利,头晕引饮: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水-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温服。(《纲目》三白散)

4、治妊娠遍身浮肿,上气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泽泻,桑白皮(炒)、槟榔、赤茯苓各五分。姜水煎服。(《妇人良方》泽泻散)

5、治湿热*疸,面目身*:茵陈、泽泻各一两,滑石三钱。水煎服。(《千金方》)

古籍记载

《本草衍义》:"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曰,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涩,诚为行去其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医经溯洄集》:"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爽《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愚谓地*、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亦不待乎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唯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且泽泻虽咸以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之功。"

《本草蒙筌》:"泽泻,多服虽则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盖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二者不可不知。"

《本草汇言》:"方龙潭云,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邪;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泽泻,利水之主药。利水,人皆知之矣;丹溪又谓能利膀胱、包络之火,膀胱包络有火,病癃闭结胀者。火泻则水行,行水则火降矣,水火二义,并行不悖。"

故事

从前,有一个医徒从老医师那里学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后,老医师告诉医徒,要想更上一层楼,须到外面游历,积累更多的经验,方能成为一名大医。于是医徒开始了他的游医生涯。

这一天,医徒来到一个湖区,他发现这里的居民多患水湿之疾,当地的大夫多用茯苓、白术治之,然效果不佳,患者多服药之际有所好转,但见效颇慢,断药后即复发,且该疾疗程长,患者多因经济或疗效不佳等原因不能坚持用药,终成顽疾。医徒认为凡是问题终有解决的办法,他决定解决这个难题后再去他地。他想,大部分患者是因为不能承担长期治疗的经济压力而放弃治疗的,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廉价的药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于是他开始研究本地盛产哪些药材,经过数十天的收集,他发现该地盛产一种水生植物,它善利水渗湿。医徒采了一些单独煎水给一些患者喝,其中病情较轻者效果很好,而水湿症重者效果不佳。医徒让重症者自愿买茯苓、白术等其他利水渗湿之品一起煎服,见效颇佳,待症状减轻后再仅用泽泻及一些当地能采集的草药调服,该法不仅水肿消的快,花钱也不多,患者可自行采集遍地都是的泽泻长期煎服。这一方法得到了周围郎中的认可,他们请医徒为这种药草取名,医徒道:“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就依其功用而取名泽泻吧。”

悦是一种赞赏

分享传递友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