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秘的签字画押,契约文书上的小秘密你 [复制链接]

1#

“签字画押”是一种古老的身份确认和契约确认方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也在一些其他文化中有所应用。这种方式的实质是通过在文书或者契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和画下自己专属的印章,以此作为确认和承认文书内容的标志。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签字画押”这个词组。这个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签字”和“画押”。其中,“签字”指的是在文书或者契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画押”则是指在文书或者契约上盖下自己的印章。

在唐代之前,文人们在书信和公文的结尾署名时往往用草书。因为草书形体花哨,人们称之为“花押”。到了宋代,由于习俗演变,人们在各种公私书信或公文的结尾多不再署名,而是写上本人的字,称为“押字”或“草字”。

其中,北宋宰相王安石的签字方式最为个性。他既不署名,也不写字,而是在自己的大名中取个“石”字,作为自家标记。据说他先是写上一横一撇后,于撇的中间画一圆圈。

由于性子急,这个圈总是画得不圆,并且非常潦草,于是有人私下称他写的是个“反”字。王安石听说后,画圈时便十分仔细,尽量将圈画得圆一些。

文人可以“押字”,但那些不识字的百姓需在一些诸如地契、房契等契约上签名确认时,一般是将食指放在契约上,然后用笔在纸上搁放指尖和指节处画上一道横线(总三短横),作为标记。比较重大的合约,如买卖人口的合约则需用整个手掌沾满墨迹签押。而朝廷犯人在被解押到新的地方时,则用其拇指沾上墨迹签押,类似于现在的按手印。

后来,王安石的故事传开后,许多人也开始模仿王安石的签字法,只是不再写一横一撇,而是直接画个圆圈。另外,民间还出现过一种“十”字押,就是画一个“十”字。总之,百姓一般不会写字,所用方法更多像是一种画法,所以称之为“画押”。另外,因为文人用草书签署自己的名字,书写日渐熟练后,字体日渐形成一种别人模仿不来的特点。原文所表达的含义是,古时文人和百姓在文书上签字画押,没有明显的界限,逐渐形成了签字画押的说法。

可见,在契约文书上“签字画押”的习惯起源于古代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在那个时候,由于缺乏有效的身份证明手段,人们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意愿。在这种背景下,“签字画押”就成为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不仅可以确认自己的身份,还可以表达对契约或者文书内容的认可,确保契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法律体系的建立,“签字画押”的方式逐渐被更为简便和标准的签名所取代。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例如传统的婚礼、宴请等活动中,看到“签字画押”的影子。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总之,“签字画押”是一种古老的确认方式,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身份认证方式,也反映了人们对契约精神的尊重和遵守。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不再广泛使用这种方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深深烙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