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之际,田野间的茅草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练习太极和八段锦后,我们沿着田埂漫步,意外地发现了一大片茂盛的茅草。然而,随着除草剂等化学药剂的广泛使用,这种原生态的中药材在农村地区逐渐减少,难得一见。于是,我们决定以此为契机,共同探讨茅草的多样价值。北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描绘了白茅的独特之处:“春日里,它长出嫩芽,犹如针尖般布满大地,民间称之为茅针,不仅可口,更是小儿的佳肴。夏日里,白茅绽放出洁白如雪的花朵,秋来则逐渐枯萎。其根茎洁白无瑕,甘甜可口,适宜在六月采摘。”
白茅,这种色泽洁白、体态柔顺的植物,在古人眼中象征着圣洁与芬芳。它常被用于古代祭祀中,作为连接人与神灵的纽带。白茅的穗子被铺成铺垫,上面摆放着祭品,寓意着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同时,它还用于“缩酒”仪式,即将酒浇在束茅上,让酒慢慢渗入,过滤掉酒渣,再洒向神坛或地上,以此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白茅属于禾本科白茅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具有粗壮的长根状茎,高可达30至80厘米。叶片集中在秆上,质地较厚,老时破碎成纤维状。其圆锥花序稠密,小穗披针形,成对或单生,基部细长丝状柔毛环绕。
白茅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它的嫩芽、嫩茎及嫩花序均可生食,古文中称之为“荑”,形容美人纤纤玉手为“手如柔荑”。叶片可制成蓑衣、茅草屋顶或用于造纸。此外,白茅根还可作为中药材使用,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等多重功效。
在园林造景中,白茅也因其修长整齐、形态柔和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其根茎生长力强,盘根错节,不仅可用于防风固沙,还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因此,白茅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多样价值。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功效显著,适用于血热所致的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状。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凉血止血药配伍,如治疗鼻衄出血、吐血不止时,可选用白茅根煎汁或鲜品捣汁服用。针对咳血症状,可与藕节同用,取其鲜品煮汁服用。此外,对于出血性紫癜或银屑病血热,可配伍牡丹皮、紫草等煎服,同时具有清热利尿作用,尤其适用于热淋、尿血、血尿等病症。
兼具清热除烦、止咳止呕多重功效,可治疗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等症状。由于白茅药性甘寒,既能清胃热止呕,又能清肺热止咳。在治疗热病烦渴时,常与芦根、天花粉等药配伍;治疗胃热呕吐时,则常与麦冬、竹茹、半夏等配伍;对于肺热咳喘,则常与桑白皮、地骨皮等配伍使用。
具备去热除湿、退黄消肿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等症状。具体而言,治疗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等配伍;针对热淋、水肿、小便不利,则可与萹蓄、石苇等同用,或单独使用白茅根煎服。
此外,临床验方“四根汤”加减在治疗风热时疫感冒发烧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尤其适用于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类的温热病。该方由白茅根、芦根、板蓝根和葛根组成,其中白茅根和芦根以鲜品为佳。
需注意,白茅作为寒凉药物,常用量为9~30g,水煎服时鲜品可加倍。然而,脾胃虚寒者应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