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宋徽宗赵佶见到唐朝大诗人李白这幅25个字的草书作品《上阳台帖》的时候,心情是非常高兴的。于是,他欣喜的在李白作品的右边装裱的位置上,用他那独特的“瘦金体”写下了7个字的题签。然后,又在李白作品的左边装裱的位置上写下了4竖行,43个“瘦金体”的跋文,这段跋文说的是,李白不仅作诗是超一流的,他的书法同样也是超一流的。
赵佶在李白这幅书法作品的装裱处,一前一后,留下了两处共50个字的“瘦金体”墨迹。我们先来看一下赵佶的题签,这7个字写得非常大气,让人感觉到,不愧是出自帝王之手的大气魄。看完题签,我们再观赏他写的47个笔笔露锋的跋文的时候,却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异样。
可能是因为赵佶在见到李白这幅作品后,心情过分激动的原因。也可能是他对李白的大名太过于仰慕的原因,在书写的时候,导致了一些拘谨,虽然字体依旧是那么独特,那么充满锋芒的瘦硬之美和帝王之气。但总体上来看,这47个字体不像他其它的作品那样,挥洒的那么自由和潇洒。
你看,他把“一”字写得那么长,“白”字又写得那么小。正因为字体的大小不一致,才出现了第二竖行中的“在”和“世”这两个字上下穿插在了一起了。
这种拘谨不仅反映在字与字的间距,还在整篇跋文的布局上,反映的更加突出。竖行与竖行之间几乎没有了间距。这样一来,不仅没有了疏朗之气,反而略有拥挤的感觉。
你看,第二竖行中的那个“人”字,不仅将撇画撇到了第三竖行的“飘”字上,而且还把捺画捺到了第一竖行的“书”字上。这其中除了“人”字写大了外,“飘”与“书”这两个字,写得也是明显有些大了。
如果在草书作品中出现这种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穿插,那是非常自然流畅的事情。但,这种情况出现在赵佶的“瘦金体”中,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