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蓄,亦被称为萹蓄、萹竹、道生草、地蓼、粉节草、百节以及野铁扫把,这一系列别名彰显了其在中药领域的多样性与广泛应用。
植物形态扁蓄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其高度介于5至50厘米之间。它的茎或匍匐或斜上生长,基部分支众多,并具有明显的节和纵皱纹。幼枝上则微带棱角,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叶子互生,叶柄短小,叶片形状披针形至椭圆形,先端钝或尖,基部楔形。叶子两面无毛,托叶鞘膜质,抱茎而生,下部绿色,上部透明无色,并伴有明显的脉纹。花簇生于叶腋间,通常包含6至0朵花,花梗短小,苞片和小苞片均为白色透明膜质,花被绿色,结果后边缘变为粉红色。雄蕊通常有8枚,子房为长方形,柱头有3枚。瘦果被宿存花被所包围,仅顶端小部分外露,形状为卵形。
产地分布扁蓄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生于山野路旁、荒地及河边等处,其适应性极强。
采收加工在芒种至小暑这段时间内,当茎叶生长最为茂盛时,人们会割取地上部分并晒干,以供药用。
药材性状晒干后的扁蓄茎呈圆柱形而略扁,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具有细密微突起的纵纹。节部稍膨大,并附有浅棕色膜质的托叶鞘。质硬易折断,断面髓部为白色。叶子互生,近无柄或具短柄,叶片多脱落或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披针形,全缘,两面均呈棕绿色或灰绿色。
性味归经扁蓄性微寒,味道微苦。它主要归属于膀胱经,是治疗膀胱热淋等病症的常用药物。
功效与作用扁蓄具有利尿通淋、杀虫止痒的功效。在中药领域中,它被归类为利水渗湿药下的利尿通淋药。
临床应用扁蓄在临床上的用量通常为9至5克,可煎汤内服。它常用于治疗膀胱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等症状。同时,对于皮肤湿疹、阴痒带下等病症也有一定的疗效。此外,它还可以外用适量煎洗患处以缓解症状。
药理研究具有利尿、降压、抗菌作用,并伴有轻度收敛功效。它能加速血液凝固,增强子宫张力,同时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此外,扁蓄对大鼠和犬还具有利胆作用。临床实验显示,其煎剂能增加大白鼠的尿量及钠、钾排出量。灰分同样具有此效果。水及醇提物可加速血液凝固,提高子宫张力,常被用作流产及分娩后子宫出血的止血剂。此外,这些提取物静脉注射对猫、兔、狗还有降压作用。扁蓄的:0浸出液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但对细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它还能增强呼吸运动的幅度及肺换气量,具有轻度收缩作用,可作创伤用药。需注意,萹蓄作为牧草有毒,可使马、羊产生皮炎及胃肠紊乱,鸽对此植物毒性最敏感。
化学成分扁蓄含有扁蓄苷、槲皮苷、绿原酸等多种成分。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及阴虚患者应慎服扁蓄。
配伍药方治疗尿道炎、膀胱炎:将鲜扁蓄60克与鲜车前草30克捣烂绞汁,分两次服用。治疗尿路结石:可用扁蓄、活血丹或海金沙藤、车前草煎水服用。治疗乳糜尿:取鲜萹蓄30~60克,加入鸡蛋~2只和适量生姜,水煎后食蛋服汤。治疗小便不通:取萹蓄一握,加水煎煮后热服。治疗黄疸:用鲜萹蓄30~60克与黄蚬克水煎当茶饮。治疗白带:将鲜扁蓄90克与细叶艾根45克、粳米90克一起煮汤,加白糖调味后空腹服用,每日一剂。治疗泻痢:a.扁蓄30克与仙鹤草30克共同煎煮,取药液服用,可治疗泻痢。《四川中药志》年记载此方法。b.对于泄泻症状,采用扁蓄2克、车前9克和龙芽草5克煎煮,同样可达到治疗效果。《湖南药物志》提供此配伍方案。
治疗胆道蛔虫症:使用扁蓄00克,加入醋00克和一碗水,煎煮至一碗药液,每日分两次服用,此法可有效治疗胆道蛔虫症。《长白山植物药志》中记载了此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