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这一象征着国家与饮食文化的粮食之选,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社稷,即国家,而稷则代表着国家的粮食基础。稷的别名众多,如粢米、傣米、糜子米,脱壳后便是我们熟知的高粱米。这种粮食作物,色泽分红白两色:红色高粱,常被用于酿酒,被誉为酒高粱;而白色高粱,则更多地被端上餐桌,成为我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把国家称为社稷,其中“社”代表土地,“稷”则象征着粮食。这一称谓充分展现了稷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稷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它具有诸多优点,如高度抗旱、耐热,以及强大的抗虫害能力,同时生长期相对较短。早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栽培稷,到了殷商时代,它更是成为了人们的主食。尽管如此,由于产量限制,稷在中国的分布并未广泛。如今,它主要被种植在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华中及四川等地也有少量栽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是全球稷的主要生产国。同时,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地方也有稷的少量栽培。
在周代,稷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意义,它被尊为谷神,与社神(即土神)一同被合称为社稷。传说社神和稷神是远古水神共工的两个儿子。共工在与另一位神争夺地盘的过程中,不慎撞断了撑天的柱子,引发了洪水泛滥,给天下苍生带来了深重灾难。幸运的是,女娲氏炼石补天,成功将天地分开。为了弥补父亲的过失,共工的儿子勾龙全心全意地修补了被父亲撕裂的土地,将水陆分开,为人们提供了生产条件。因此,玉帝赐予他“后土”的封号,也就是后来的“社神”。而勾龙的弟弟神农氏深受其兄的影响,也立志为百姓谋福利。他尝遍天下百草,发现五谷可以充饥,便推荐给农家种植,从而开启了农业生产的新篇章。神农氏也因此被誉为“稷神”,周朝的农官也被称为“后稷”。《本草纲目》中记载,稷与黍实为同类而异种。粘性者为黍,不粘者则为稷。稷可制作为饭,而黍则可用于酿酒,恰如稻中的粳米与糯米。黍稷的幼苗形似粟,但植株更为矮小且带有细毛。它们结出的果实成簇而散,颗粒则如同粟般光滑。通常在三月下旬播种,五六月间即可收获,也有部分地区在七八月间收获。稷的颜色各异,包括赤、白、黄、黑等数种。其中,黑色稷的植株相对较高,现今民间常称之为黍子,而较少称之为稷。在北方寒冷地区种植稷,对于补充食物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河西地区所产的稷,颗粒尤为坚硬,且成熟时间最早,蒸煮后的饭食疏爽且香甜宜人。
稷的食用方式多种多样,若将其碾成米,则称为“稷米”,既可蒸饭又可煮粥。若将其磨成面,则称为“糜子面”,可用于制作糕团或其他美味小食品。在中国蒙古族的传统中,稷米常被用来制作炒米,既营养又美味。
中医视角下的稷在祖国医学的视野中,稷被视为一种具有独特药用价值的食材。它味甘、性平,能够归入脾胃经,具备调和脾胃、补中益气以及凉血解暑的效用。历代医药典籍中,对稷的药用功能有着详尽的记载:
《名医别录》指出,稷能够益气补虚,为身体提供必要的滋养。
《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阐释了其益气安中、补虚和胃的功效,有助于脾胃的健康。
《日华子本草》则提到,稷可以治疗热病,减轻丹石毒,甚至能解苦瓠之毒。但需注意,过量食用可能引发冷气,应避免与川附子等药材同食。
而《本草纲目》则总结了稷的凉血解暑作用,彰显了其在夏季消暑方面的独特功效。
单方与验方在中医实践中,稷常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单方和验方效果。这些单方和验方通常结合了稷的独特药性和患者的具体症状,经过精心调配,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这些经验在历代医药典籍中均有详细记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治疗参考。
膝痛与脚跟痛:取7个高粱根,煎煮成汤后去渣,再以该汤煮2个鸭蛋,加入少许糖调味后服用。四肢无力:将20克高粱根水煎后服用。小便不通、浮肿及气喘:将60克红高粱根、30克萹蓄和6克灯心草一同煎煮,然后服用。难产:将高粱根烧成灰,每次服用3克,以酒送服。营养价值稷,这种小粒粮经过加工后,其营养价值不容忽视。每00克稷米含有约9.6%的蛋白质、0.9%的脂肪以及76.3%的碳水化合物,热量高达千焦。此外,还富含粗纤维.0%、灰分.3%,以及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食用宜忌稷米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胃热、湿热证患者食用,同时也适宜体弱的小儿。在保存时,建议将其置于阴凉通风处,以确保其最佳食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