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显像
骨骼系统
ECT
自20世纪70年代99mTc标记的磷(膦)酸盐作为骨显像的示踪剂问世并应用以来,骨显像在核医学领域可谓独树一帜。由于核素骨显像不仅可显示骨骼形态,更能反映骨骼和病变的血流和代谢状况,常早于X线发现病变,并可进行全身扫描,所以在骨骼病变的诊断中具有早期诊断和探查范围广的优势,多年以来一直成为核医学显像临床应用的主要项目。本篇为大家介绍99mTc标记的磷(膦)酸盐骨显像相关内容。
显像の原理
ECT
骨显像最常用的显像剂是99mTc标记的磷酸盐和膦酸盐两类,在化学结构上前者具有无机的P-O-P键,后者具有P-C-P有机键。骨组织含有无机盐、有机物和水等化学成分。无机盐包括羟基磷灰石晶体及磷酸钙,有机物包含骨细胞、胶原、粘多糖等。其中羟基磷灰石晶体类似于离子交换柱,能与体液中可交换的离子或化合物发生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作用。
骨显像剂经注射随血流到达全身骨骼,与骨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通过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作用而分布于骨骼组织,局部骨骼对示踪剂的摄取与该局部血流量成正比。显象剂的摄取增多而形成放射性浓聚的“热区”;而在血流量减少和/或成骨活性低的部位,如骨梗死、溶骨性病变为主的肿瘤病灶等,则显像剂摄取少而表现为放射性稀疏缺损的“冷区”。
以99mTc-MDP和99mTc-HMDP最为常用,它们具有骨摄取高且迅速、血液和软组织清除快的优点。静脉注射后2~3h约50%~60%的显像剂聚集在骨中,其余经肾脏排出,骨/软组织放射性比值较高,骨显像质量好。
显像の方法
Bodyimaging
全身骨显像
局部骨、关节断层显像
三相骨显像
三相骨显像又称骨动态显像。静脉显像剂后于不同时间进行连续动态采集,分别获得局部骨及周围组织的血流、血池及延迟静态骨显像的数捉和图像,故称三相骨显像(three-phasebonescan)。本方法可同时了解骨骼和邻近软组织的血流情况和骨盐代谢情况,具体方法如下:1.血流相探头应置于病变局部上方,探测视野应包括对侧相应部位,以便于对比分析图像。显像剂与前述骨静态显像剂相同。“弹丸”式静脉注射显像剂后立即以每帧1~3s的速度动态采集60s。血流相主要反映较大血管的通畅和局部动脉灌注情况。
2.血池相血流相采集结束后1~5min内静态采集一帧图像,采集60s,血池相主要反映骨骼与软组织血液分布情况。
3.延迟相2~4h后,按前述局部骨平面或断层显像相同方法进行,延迟相则主要反映局部骨骼的骨盐代谢活性。
适应の症
Boneimaging
1.骨痛的筛查;
2.恶性肿瘤患者探查有否骨转移及其转移灶的治疗随访;
3.评价原发性肯肿瘤丙灶侵犯范围及转移与复发;
4.早期诊断骨髓炎;
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
6.移植骨的血供和存活情况评价;
7.各种代谢性骨病的诊断;
8.X线检查未能确定的隐匿性骨折;
9.关节炎的诊断;
10.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
11.骨折愈合评价;
12.骨活检定位。
图像の分析
1.正常图像
在正常人骨显像图上,全身各部位骨骼结构显示清晰,放射性分布左右对称。不同部位骨骼因其结构、代谢活性和血供状态的差异,放射性分布浓度亦有差异。通常密质骨或长骨(如四肢)骨干放射性较低,而松质骨或扁骨如颅骨、肋骨、椎骨、盆骨及长骨的骨髀端等显影较浓。显像质量好的图像应能清晰分辨肋骨和椎骨,软组织不显影,但因显像剂从肾脏排出,双肾和膀胱亦显影。
全身骨骼显像未见明显异常
2.异常图像
(1)放射性异常浓聚:局部骨质病变时,如肿瘤、炎症、损伤修复等,由于血流增加和代谢活跃,从而该部位显像剂摄取增加而形成异常放射性“热区”。
(2)放射性缺损:如果局部骨质病变以破骨过程为主(溶骨性病变)或在血供障碍的早期,现象级局部摄取少而形成局部放射性缺损区(冷区)。
(3)放射性浓聚+缺损:病灶中心呈放射性冷区,冷区周围环绕放射性增高影,形成所谓“炸面包圈”征。
(4)“超级骨显像”:指放射性显像剂呈普遍、均匀的摄取增加,表现为全身骨骼显影异常增强和清晰,双肾常不显影且织放射性很低,其产生机制可能与弥漫的反应性骨形成有关。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假装旁腺机能亢进;恶性肿瘤骨骼广泛转移等。
(5)骨外异常放射性分布:一些骨骼以外的软组织病变有时亦可摄取骨显像剂,而形成放射性浓聚影,如伴有骨化或钙化成分的肿瘤和非肿瘤病变、局部组织坏死等。
全身多发性骨转移瘤,病灶累及肩胛骨、脊柱多个锥体、多根肋骨、髂骨、股骨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