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在这一节里面,就有四味药,比较重要的就是茯苓和薏苡仁,那么我们先介绍茯苓。茯苓呢,是一个真菌类的植物,是一个多孔菌科的真菌茯苓。这个茯苓呢,它是寄生在腐烂了的松树根上的,有的松树根从茯苓的中心穿过,那就叫做抱木而生的。有的松树根就在茯苓的旁边,它长在旁边的。这个茯苓在古代的文献当中,这个茯可以没有草字头,潜伏,伏藏。这个苓呢,是灵活的灵。那么这个真菌类的植物古人对它们的生长习性、生长规律不是很了解,只是看见了一个现象,它长在松树根旁边,而且要松树死亡以后,或者松树根腐烂以后,古人认为松是很有灵气的,就认为这松树死亡以后这个松的灵气就伏结于根部,所以称为伏灵,就是松的灵气伏结在根部而形成的一个团块状的一个药材。所以在古代文献上,它是另外写的方法。后来因为猪苓,我们下面要介绍的一味药,用了这个苓,茯苓和猪苓又是同类的,也是真菌植物,所以慢慢的就把猪苓的苓也用于说明伏灵的灵,所以伏字又加了一个草字头,一直沿用到现在,就成了这个中药茯苓的正名。最早的是这样一个灵,是灵活的灵。这个茯苓单个的菌核体,有的很大,有的可能十多二十公斤一个,是菌类植物里面的大个头。那么这个茯苓呢,它首先是一个淡味的药,它能渗能利,利水渗湿,所以前面加一个甘,甘淡并提。当然本身它也有补虚的作用,健脾,也可以表示甘能够补的意思。所以它的基本药性是一个甘淡的,药性是平和的。作为利水渗湿药,那么茯苓呢它是一个利水渗湿的要药,它可以用于所有的水湿病证。凡是与水湿有关的,几乎都可以使用,所以它应用非常广泛,前人把它称为利水渗湿的要药。如果出这样一个问题,要大家回答,要同学们回答,为什么说茯苓是一个利水渗湿的要药?那怎样回答呢?大概有下面这两层意思。茯苓它有比较明显的利水渗湿作用,加上药性平和,所以对水湿病证的寒热没有选择性,没有需要避忌的。只要是水湿病证,寒证可以用,热证也可以用,对这个热证呢,它也不助热,对寒证呢,它也不加重寒象,平性的,寒热均可。另外一层意思呢,就是它虚实皆宜。水湿病证当中,虚证、实证茯苓同样使用。为什么呢?前人认为,茯苓是以利水渗湿、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而兼有健脾扶正的,它就是祛邪不伤正,所以它虚证也能用。但是它又是以祛邪为主,健脾扶正为辅,所以它有扶正又不碍邪,不妨碍邪气的祛除,尤其是湿浊,湿邪的祛除,所以它扶正不碍邪,祛湿不伤正。这个利尿的药呢,可能耗气,可能伤阴,也可能伤阳。这个茯苓呢,它通过健脾补中,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他的亏虚通过脾气的健旺它都有利于化生,所以它不会严重的影响正气的。所以从这样子它虚实也是没有避忌的。这样子呢,寒热虚实都可以广泛使用,所以它就是一个要药,本身是安全的。如果还要多一点的话,有的说,它本身就是可以作为食品的,它非常安全,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更没有*性。这些都是它很常用的一个原因。所以在利水渗湿就广泛用于各种水湿病证,不论寒热虚实都可以,是一个要药。为什么是一个要药呢?就可以分析一下,我们书上的应用1当中,这个讲得比较清楚,都讲了这个道理。后面举了很多例子,在不同的水湿病证当中,那么有寒的,有虚的,有热的,怎么样配伍,这个是一般的常识,这个不过多讲了。
茯苓的第二个功效,可以简单说健脾,或者健脾补中。但是这个作用不强,非常的甘淡平和,它是治疗脾虚证的一个很重要的辅助药。为什么说它是辅助药呢?因为它作用不强,这个作用不强呢,它是和相类的药物,比如说和前面我们上午讲的苍术,或者今后要学的白术这些健脾的药比较,它作用不强。那与这个补脾气的,那更不典型。这个健脾本身就是一个不典型的补脾气的作用,或者比较微弱的补脾气的作用。相对这个功力是比较不明显的,所以它只能作为一个辅助,一般治疗脾胃虚,气虚的,它一般都不会成为主药。那么又为什么很常用呢?很重要的一个辅助药呢?因为脾主运化,脾虚往往就有运化功能降低,脾虚就容易生湿。脾虚的同时,往往就有湿浊内生。这个时候既要补虚,又要消除已经停留的湿浊或者水湿,那么茯苓就是两者兼顾。可以通过补气健脾的作用来增强像人参、山药、*芪、*参这样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补气健脾药的一些功效,另外它又能通过利水渗湿来消除湿邪,湿浊,因为脾虚都有湿。所以就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既是比较次要的辅助药,但是又是最重要的常用药。所以一般治疗脾虚的方当中,都可能见到茯苓,那比较典型的四君子汤,以人参、白术为主要的药物,加茯苓作为比较次要的一个辅助。但是它的利水渗湿和白术的燥湿一起针对脾虚有湿的患者更加能够切中病情。这是第二个功效。
第三个功效,宁心安神,或者简单称为安神,就是安心神。治疗心神不安,心神不宁,一般就是心悸,失眠,健忘这样的一些病症。这个茯苓呢,虚实都适合,本身它和一些补虚的药可以补心气,养心血,可以增效。那么实证呢,比如说瘀血郁阻了,痰浊,痰湿,痰饮侵扰了心神都可以,本身它又不影响祛邪。所以这个茯苓在宁心安神的方当中,当然用得比较多的是一些养心的方,养心安神的方当中。但是一些祛邪,治疗邪气盛引起的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的,它也可以使用,尤其是由于痰饮这一类侵扰心神的。这是茯苓的功用很简单的一个内容。
那么要说明一点呢,就是关于传统对于药材的认识。这个茯苓呢,外面有一种灰褐色的,一般是偏于褐色的,在它的菌核的外面,这个一般称为茯苓皮。茯苓皮呢,功效非常单一,就是利水退肿,就是一个利尿的药,基本上用于水肿。当然其他水湿病证有时候还是可以用,但是它可以属于利水退肿药的范畴,它没有健脾作用,也没有安神的作用,所以大家(要)知道。今后如果专门用茯苓来利水退肿,不需要其他功效的时候,就可以开茯苓皮。另外这个茯苓去皮了以后,切开茯苓呢,有的颜色是雪白的,有的微微带一点淡淡的红色,那么这种白的呢就称为白茯苓。带一点淡淡(红色)的呢,有的称为赤茯苓。那么这个呢,过去在用的时候呢,认为这个白茯苓比如说健脾宁心可能作用好一些。如果要利水渗湿,尤其偏有湿热的,往往喜欢用这个赤茯苓。是不是有这么明显的区别?应该说不会很明显,只是在一些古书里面,现在当然临床也有医生开处方的时候,要强调用白的或者带一点淡红色的赤茯苓,这个是对药材大家作为常识性了解的第二个问题。第三个呢,就是这种在茯苓里面,有松根的这种叫做茯神。认为茯神最长于宁心安神,所以有的医生特别喜欢这样子开。但是这个是不是非常有道理呢?比如说我们这么大一块茯苓,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松根,应该说整个茯苓都是抱木而生的。古人说什么叫茯神呢?就是抱木而生的茯苓。那么抱木而生的,比如说这个饮片外面这一点这个块切下来,整个它都是抱木而生的,只不过我们要的一点没有。如果说一定要有松根,那么单独这个松根是不是有很好的宁心安神作用呢?现在有人临床上研究,包括前人有时候单纯的用茯神木,这个叫茯神木,有没有见到明显的宁心安神的作用?所以这个茯神木把它区别开来使用,是不是完全有道理?是不是一定就宁心安神的作用很强?那可能不一定。如果是一定的话,那这个茯神木就是一个更强的宁心安神药了,但是它不是。这个就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茯苓是一个安神的药,今后我们要学习朱砂、硫化汞,也是一个安神的药。这两个药的安神经常在同一个方当中出现。过去有的人就把朱砂研成很细的粉末,就把它染在茯苓的表皮上,那茯苓真正是白里透红。就是从外观来讲,这是比较好看,但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炮制方法,现在我们有的医生还要写朱茯苓,或者朱砂伴茯苓,或者朱茯神,这个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呢?朱砂是一个非水溶性的药,不能作汤剂。那么这个朱茯苓、朱茯神最终是作汤剂的,里面的朱砂不可能发挥作用,它不能溶于水。另外,这个朱砂往往在汤剂当中,马上就脱落了,它很重,脱落了就掉在药锅的底部。药锅底部的温度最高,如果煎煮的时候不注意的话,那么这个时候的朱砂还会分解,就变成了二氧化硫和汞,留下来的就是水银,这个*性增大。所以这个按照徐灵胎的说法,有的炮制方法它当然不一定是指的朱茯苓、朱茯神,就说完全是有的药店为了炫耀自己的药材的加工,为了商业性的宣传的需要,所以故弄炫虚搞的一些炮制,可能朱茯苓应该是其中的一种,是很不合理的炮制方法,我们不再提倡。所以我们在正文的后面,在有的教材里面还保留,我们就不再保留了,就没有谈朱茯苓、朱茯神的问题。如果说这个病人既需要茯苓,又需要朱砂,那么茯苓可以煎汤,朱砂可以作为散剂,少量的吞服进去,这样才能又安全,两个药都能同时应用,不能同时放在一起煎煮,所以这个朱茯苓、朱茯神没有意义。这是补充关于一些药材有关的一些问题。这是关于茯苓。
猪苓
第二味药,猪苓。猪苓呢,它也是寄生的一个多孔性的真菌植物,但是它主要是寄生在枫树或者桦树(就是白桦树)这样的一些树的腐烂了的根上,但是我们这个图看得不是很清楚了。至少我们知道一点,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团块状,这个团块不是很大,可能最大的还没有我们的拳头那么大,一般就是像比较小的鸡蛋。表面是皱缩的,不光滑的,而且它是黑的。这个药材有一点,而且表面是比较黑。那么为什么把它叫做猪苓呢?它就像那个猪的大便干燥了一样那个团块状。所以在古代的文献当中,有的就把它叫做猪屎苓,就是根据它的形状。那么这个名字呢,前人就是用来指猪的大便的一个字,前人非常考究。在古书里面,牛粪、猪苓、马通,马的大便叫马通,猪的大便叫猪苓,牛的大便才叫牛粪,所以不同的动物的大便前人分得很清楚。当然那个可能也是一些比较悠闲的人,在搞文学作品这些想出来的一些东西。所以猪苓的苓好像就散落在地上的猪的干燥了的大便一样不规则的团块状,里面也是白的,外面是黑的。因为猪苓的苓用了这个苓,茯苓是同类的,所以我刚才讲就改为了这个苓字,但它最初的命名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根据猪的大便那个形状和它的形状相似这个命名。茯苓是松的灵气伏结于松树的腐烂的根上,所以它两个不同的苓的那是最早最早的事情。当然这个通用已经很长的时间了,所以我们用不着再去计较这些问题。这个作为一个小的的常识,我们可以了解。
猪苓呢,相对于茯苓来讲,是一个比较次要的,而且它的功效也是比较单一的,所以我们在对照茯苓的情况下,那它的性味甘淡,这个甘完全就是说淡附于甘的意思,它没有补虚作用,所以它不存在甘能补,也是平性的药,都是利水渗湿,归肾和膀胱经。所以性能、功效都是一样的。那么它相同的,就是猪苓在利水渗湿方面,和茯苓相似,而且作用强于茯苓,利尿更加明显一点。但是它没有茯苓的健脾和安神的作用,(功效)单一的药。所以在我们的教科书就记这么一点,它广泛的用于各种水湿病证,常常和茯苓配伍在一起。在利水渗湿方面也可以说,可以相须。比如说我们写的二苓,有的医生就是指的猪苓、茯苓两味药同时使用。当然近年来,猪苓的应用有所扩大,因为这个猪苓的多糖,现在研究它可能对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所以现在有猪苓的制剂在这方面的应用,但是它和传统的应用,不管从形式,和方法都不同。所以我们在这里也是没有把它写在正文当中。这是关于猪苓,就这么两句话。
泽泻
第三个药,泽泻。这个药呢,是水生的一个药物。长在水里面,有明显的泻水的作用,泽泻大概就这样来的。根据它水生,又能利尿这样一个特征,圆球状的,它使用的部位,圆球状的块茎。
这个药物呢,它在利水渗湿方面,也是和茯苓、猪苓比较相似,也是认为是一个甘淡的利水渗湿药,也可以广泛用于多种水湿病证。那么泽泻的利水的强度,就是利尿的强度和猪苓比较相当,也就是说它比茯苓可能要略强一些,也是一个利水作用比较明显的一个药物。所以常常和茯苓、猪苓同时使用,这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另一个特征呢,就是它的药性是偏寒的。就单味药而言,它更适合水湿病证,兼有热象的,更加适合。但是在复方当中,它显不出来。所以这方面也就是说可以作为一个特征,但是本身它这个清湿热的力量尤其是清热的力量并不是很强。所以有时候它广泛用于很多种水湿病证,往往没有考虑它的药性,有时候也
再下面的一个药,薏苡仁。这个也是这一类药当中比较重要的,薏苡仁,它是一个禾本科植物,成熟的种仁。它的形状就像那种糯米,当然大一点,所以这个药还可以简称苡仁,有的把它叫薏米,有的叫苡米。因为它同样可以作为食品食用的,它是一个药食两用的药物。
薏苡仁呢,和茯苓一样,都具有利水渗湿和健脾这两方面的功效,所以它可以广泛用于很多水湿病证和脾虚证,尤其是对于水湿内盛兼有脾虚的,也是比较适合的。但是为什么只说茯苓是利水渗湿的要药,而不说薏苡仁是利水渗湿的要药呢?原因有二。第一,是在利水渗湿和健脾这两个功效方面,茯苓都应该是优于薏苡仁,就是茯苓要强一点,尤其是在利尿方面,薏苡仁是很不明显的,茯苓更强一些。另外,这个薏苡仁它的药性在生用的时候,它是微微的偏寒的,它类似于泽泻,还是比较适合于湿热证,但这主要指的生的薏苡仁。那么薏苡仁炒了以后,它又微微的偏温,所以它对寒热虚实实际上它是有所选择的。也是根据它的不同的炮制品,但是最主要的是因为它主要的功效的强度。所以它相对于茯苓来讲,它的主治病证虽然一样,但是它的重要性不及茯苓,所以茯苓一般称为要药,而没有把薏苡仁称为要药。但是薏苡仁虽然不是利水渗湿的要药,一般来讲还是寒热虚实都可以使用的,应用非常广。这是前面两个功效。
第三个功效,舒筋。我们前面讲了舒筋,就是舒缓经脉,或者筋腱,是对关节拘挛,屈伸不利一种治疗作用。那么这个薏苡仁呢,这个功效也可以用于风湿痹证,尤其是湿浊偏盛的痹证,如果出现了经脉拘挛,或者脚气肿痛,如果出现了经脉拘挛,都可以使用。在很多祛风湿的方当中,使用薏苡仁多与它的舒筋的作用可能密切相关。但是这个薏苡仁它的舒筋这个功效基本上历代的医家都是认同的。除了舒筋,它还有没有祛风湿作用,这个就有一点分岐。所以在有的教材上,薏苡仁的功效没有写舒筋,而是写的除痹,消除痹证。其实除痹我们讲祛风湿药讲了,也就是祛风湿的意思。根据那种观点,认为薏苡仁本身就是祛风湿药。如果说把薏苡仁作为一个祛风湿药来对待,那么它最佳的适应证就是湿邪偏盛的湿痹,因为它长于除湿,所以舒筋这一点没有分歧。但是在那些书上刚好功效里面又没有提到舒筋,而是笼统的说的是除痹,这是两个不同的内容,所以到底薏苡仁有没有祛风湿的作用?严格的讲,也应该有一点。所以如果说要准确的表述的话,把所有不同版本的教材把它综合起来,我想它应该叫除痹舒筋,就是叫兼有一点舒筋作用的祛风湿药,它更适合湿浊偏盛的湿痹而兼有经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但是作用都比较平和,因为它本身是食品,本身就有药力不够这方面的情况,这是关于祛风湿的问题。
第三个,清热排脓。那么这个清热呢,可能包括肺热,大肠热,或者其他热,肺和大肠这都应该包括。所以有的书上说它清肺排脓,那不全面,因为它尽管可以用于肺痈,咳吐脓痰,比如说和前面的苇茎、芦根,或者鱼腥草这些配伍,治疗肺痈咳吐脓痰,那么它表现出了清肺排脓。但是薏苡仁也可以用于肠痈,用于肠痈那就不是清肺热的问题了,那就是清大肠热。而且就是说一些外痈在热盛脓多的,在一些外科的专著里面,也有把薏苡仁作为治疗外痈的一个清热排脓的药物。所以它这个清热应该还是一个比较广义的,不仅仅是一个肺脏的问题,所以我们这里就没有说它清肺排脓,笼统的说清热,这是有一定的用意的。但是呢,它毕竟不是清热解*药,所以不管它用于肺痈、肠痈,或者其他的外痈,往往它是作为清热解*药的一个辅助的药物。这是关于薏苡仁的功用,薏苡仁本身就是个食品,比如说现在的八宝粥里面,一般是八种原料,薏苡仁是其中之一。比如说很多人用这个薏苡仁煮粥,或者煮其他的食品,本身就是一种食品,所以它的作用是比较平淡的,用量一般比较大,用30克、50克,其实都可以。那么就是生用的时候,它可能清热排脓,或者利水渗湿的作用要强一些。那么炒用了以后,健脾,尤其是脾虚腹泻的时候,多用炒的苡仁。这四味药呢,就是利水退肿药里面要求掌握的。另外一个,香加皮,我们已经结合五加皮,把它的异同说了,不再重复,为了节省时间。
本课程参考用书可通过如下链接购买:
前期课程目录: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麻*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桂枝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紫苏、生姜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白芷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蝉蜕、蔓荆子、葛根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淡豆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芩、*连、*柏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金银花、连翘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鱼腥草、蒲公英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紫花地丁、土茯苓、熊胆、野菊花、红藤、败酱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连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芒硝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大*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番泻叶、芦荟
张廷模:《中药学》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商陆、巴豆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乌头、木瓜、乌梢蛇等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络石藤、雷公藤、豨签草、臭梧桐、桑枝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苍术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厚朴、藿香、佩兰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豆蔻、砂仁、草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