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放鹿
来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万万没想到,因为豆瓣差评而举报评分人的闹剧,没有出现在水*泛滥的影视剧页面,反而先摧毁了人烟稀少的豆瓣读书区。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学生,因为不认可翻译水平,在豆瓣读书上给小说《休战》打了差评;
没想到,有“热心网友”替那位被质疑的译者出头,找到这名学生的学校,写信举报了她;
这名学生经“批评教育”后,并在豆瓣公开发表道歉声明,删除了留言。
与此同时,愤怒的豆瓣网友拥入《休战》评分区,以打一星的方式,表达对举报行为的不满。
目前,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已不可见,评论区除了一篇译者自述,什么也没留下。
从一条普通学生给的差评开始,到小圈子内的讨论、对线,再发展到找学校、举报、道歉,最终以这本书的口碑彻底被毁结束。
同时被毁的,或许还有网友对豆瓣“精神自留地”的最后一点幻想。
打一星,成了他们反击的唯一方式
这件事,在那位“热心网友”决定向学校举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皆为输家的结局。
在此之前,所有的讨论都还被限制在翻译水平这个大框里。
译者一开始针对差评的回应,只是对“机翻痕迹严重”的说法感到“不公平”。
评分学生则表示,并不怀疑“用心翻译”这一点,但是对翻译质量很失望,并列举了“您为什么不去见*”“在完成工作方面是个灾难”等译文内容为例。
你来我往,两方各有支持者加入,各有言辞激烈之处,但也还没脱离“讨论翻译”的范畴。
双方进行了一番各持己见但保持体面的交流,影响力也只是豆瓣读书区的一则热帖。
捍卫译者的一方,出发点是差评中使用“机翻”这个词,对译者而言是很严重的冒犯。翻译确实是一份很清苦的工作,前几天还看到做翻译工作的朋友发文感叹,干这行,十年前是千字80元,十年后还是千字80元。网上隔三岔五爆红一轮的最美翻译,是这个圈子里金字塔顶的人。
文学作品的翻译更艰难,“信达雅”极考功力,大家名作版本一多,有珠玉在前,多少双眼睛会来比较、挑错。
费心费力又不怎么赚钱,翻译完了还被读者评价“机器翻译”,感到委屈、不公,没什么好责备的。
但站在读者的角度,买一本书看,直观感受就是内容好不好,翻译语感好不好。
没人愿意为一本“翻译水平不好,但译者真的很辛苦”的书买单。在这个语境下,“机翻”只是对翻译水平的一种指代,是用以代替“生硬”“不通顺”的形容词,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惜,就像每一次失控的争吵一样,炮火被引向“人格侮辱”“教育失败”,引向对滥用职权的声讨。
举报改变了一切,把对翻译水平的讨论,变成了需要站队、需要分清阵营的战争。
那位举报人有业内人脉,知道操作渠道,可以找大佬为自己的观点撑腰做主。
可被举报的学生没有,跟这位学生意见相同的网友也没有。
他们反击的唯一方式,就是给这本书打一星,不管有没有看过。
捍卫口碑的行为过了界,最终起到反效果,让这本好不容易出版上市的书,陷入口碑为负的尴尬处境。
已经没有人在就事论事,讨论图书的翻译到底好不好。
原本只是围绕一本书的翻译的讨论,逐渐演变为“职业道德”“人身攻击”“人格侮辱”“失足学生”“教育水平”“文人失格”……
这些词,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可怕。
人们还给这件事起了一个充满斗志的名字:一星运动。
当一件小事上升到一场运动的高度,无论哪个阵营的参与者,都再也无法掌控洪流的方向。
豆瓣早就变成了站队的战场
只是一条豆瓣短评而已,之所以让编辑、译者如此着急,甚至引发一场混战,也是因为对文艺作品来说,豆瓣评分实在太重要了。
书籍、音乐、电影……想看到对文艺作品的真实评价,除了豆瓣,我们早就无处可去。
9分起步的卖票平台不可信,商业互吹的小众奖项太自嗨。
只有豆瓣,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卖家和买家之间的直线反馈机制。影响力最大的豆瓣电影评分,在普通观众心中,几乎已成为判断影片质量最可靠的标准之一。“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这个主旨过去十年没变过,将来也不想变。”
网络世界信奉的法则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
于是人人争着开麦,挑最刺耳的话说,抢占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