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岁寒三友偏爱竹
TUhjnbcbe - 2022/1/3 18:36:00
白癜风资深专家联袂亲诊 http://m.39.net/baidianfeng/a_7007680.html

岁寒三友偏爱竹

中国是竹的故乡,全球竹子约有千种,我们拥有其半。中国地大物博,生物种类繁多,但恐怕没有哪一种生物的用途之广、对传统文化影响之深比得上竹子。古歌谣《弹歌》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可以想见,远古时期,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农具、器皿、箫管等器具,用于渔猎、耕种、娱乐或战争了。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收录了与竹有关的个汉字,反映了古代竹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文明的角度看,竹子的最大贡献可能是制作工具、书写文字了。中国的文字有陶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不同形体,文明有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不同分期,但记载文字、承载文明的最早、最普遍的器物形式应当是竹木,只是竹木不易长久保存,史家也就疏于或懒得加上竹文、竹器了。尽管如此,从先秦到魏晋,普遍使用书写材料还是竹简,韦编三绝的故事反映了竹简的笨拙和孔子的勤奋,各地陆续发现的竹简不断还原着华夏文明,之后纸张才渐渐广泛使用。在纸文明时代,竹是造纸、制笔、制墨的重要材料,纸寿千年的宣纸除了主料青檀,也有竹的成分。

古往今来,我们的衣、食、住、行,也到处都有竹的身影。在日常器物上,大至竹床、竹椅、竹席、竹屏、竹篮、竹筐、竹笼、竹盒、竹杖、竹马、竹车、竹筏、竹夫人,小至竹篦、笔筒、笔杆、竹筷、竹雕、爆竹,能够想到的,几乎都可以用竹子做出来,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算盘的前身筹算,是用竹签做筹码进行运算。丝竹之乐,丝不如竹,笙、箫、琴、笛、筝、胡、相、号、箜篌、筚篥等众多乐器的制造都离不开竹,唐代巴渝一带的民歌就称为竹枝词,近年组建的北京国珍竹乐团、云南聂耳竹乐团使用的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竹的叶、鞭(根)、茹、沥等入药,感冒的大多喝过鲜竹沥口服液。竹子的冬笋、春笋、鞭笋都是美味,加工而成的玉兰片是席上之珍,苏州腌笃鲜、绍兴手剥笋、成都烧苦笋、杭州油闷笋等至今还回味不已。

竹子还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秦代李冰带领民众修筑四川都江堰时,使用了大量的竹子。北宋王禹偁《*冈竹楼记》记录了刳竹为瓦、建造竹楼的经历,更抒写了竹楼的闲情逸致:“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声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时至今日,西南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仍居住竹楼。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年完工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外形寓意“节节高升”,也是一件仿竹杰作。从香港胡金铨年电影《侠女》开始,青森竹林甚至成了影视中的中国元素,《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莫不仿效。

竹子四季苍翠,生命力强盛,近年来,许多地区森林不断消失,而竹林面积日益扩大。不同的竹子,胜态各异。居而有竹,小者略缀灵石,可盆载供案。大者可作竹丛或竹林,清姿逸态,潇洒怡人,幽簧拂窗,清气满院,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幽音。是以,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扬州个园、北京紫竹院公园都以竹而著称。北方竹少,但单位多处种了竹子,连所居住的楼前也稀稀落落地植了几株,上下班时能看到婆娑的竹影。

竹子茎为木质,有节,中空,质地坚实。叶呈个字形,甲骨文、金文中的竹即是其象形符号和文字。很早以来,竹子就是高洁、刚健、虚心、有节的象征。《诗经?卫风?淇奥》中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等句,用绿竹比喻君子(一说此竹指萹蓄);《诗经?小雅?斯干》中的“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又歌颂了松竹的生机茂盛。南朝宋时,戴凯之撰有《竹谱》一卷,后世续作者不断。唐宋时期,竹以其雅洁逸致,而与松、梅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为四君子。南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记载:“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此,人们常以松、竹、梅、兰等自喻。

比较而言,松壮烈,梅疏冷,兰幽独,当然各有爱者。但竹脱俗入俗,清宜潇洒,似乎受到了人们更广泛的喜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如魏晋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竹林七贤,唐代的李白、孔巢父、韩准、裴*、张叔明、陶沔等竹溪六逸。唐玄宗、王维、吴道子等人喜画竹,历代咏竹、写竹的骚人墨客更多。如鲍照赞之:“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苏轼羡之:“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文同、苏轼表兄弟俩还是画竹的高手。清代郑板桥傲岸不羁,但一生爱竹、敬竹、咏竹、画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墨竹尤为一绝,人争宝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至于名号中含竹的,如温庭筠、朱竹垞、张竹坡、罗竹风、陈瘦竹,如朱自清和陈竹隐夫妇,古今不胜枚举。

苏轼《记岭南竹》感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英国学者李约瑟研究比较了各国科学技术进程,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一分册指出,中国和东亚乃是“竹子的文明”。这些年,在国花、国树的评选上,牡丹、梅花、兰花等群芳竞艳,银杏、樟树、柳树等万木争春。如果评选国草,竹子恐怕将当仁不让地成为不二之选吧?

-05-2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岁寒三友偏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