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做牛后开秧门薅田歌hellip
TUhjnbcbe - 2022/2/13 14:34:00

泰顺地处山区,粮食种植耕作相对平原地区更为艰辛,尤其是水稻种植。长期以来,泰顺一代又一代农人传承祖辈水稻耕作流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仅流传的是一份经验和一门技术,还衍生出独特的泰顺稻作文化。而今,这些传统的稻作文化正渐行渐远。

▲泰顺农家的各种农具

泰顺传统的稻作流程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技术与经验,看似简单,要做好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各个程序要用到不同的农具,都要悉心做好,才能丰收粮食。

01驯牛

每年一到春耕时节,就看到三三两两的农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田园中耕作。斗笠在泰顺民间俗称日斗,是篾架夹着箬叶制成的,避雨防晒,农民热天劳作休息时,还可用来当凉扇使用。蓑衣在泰顺俗称棕衣,阴雨绵绵、春寒料峭之时,农民下地干活,穿上蓑衣暖和,比雨衣更便利实用。

▲斗笠、蓑衣

一蓑一笠一翁一牛,是泰顺田间随处可见的风景。从前,耕田的任务主要依靠耕牛来完成。牛犊长到二齿(二三岁左右),农民即训教耕田。用牛桊簪将牛的鼻间隔钻孔,穿上缰绳,泰顺人称“上牛鼻桊”。牛鼻子是牛最怕痛之处,牛鼻子桊上后,一拉缰绳,牛就得乖乖听人使唤。

▲三人驯牛

训牛时,选个好日子,让牛吃饱喝足,傍晚时分,将牛赶到相对僻静且土层较浅的水田上学习,以减少干扰和小牛犊的负担。训牛要二至三人,一人扶犁扬鞭,另一人手持紧系牛鼻子的竹棒,掌控牛的走向。驯牛要驯到日落月出,迟一点回家,以让牛犊适应晚归。通过三四次演习,牛就可以信任耕田了。

▲套在牛颈项上的牛轭02耕田

耕田俗称犁田,始于商代。犁田的目的有三:一是将一丘田上下层的土壤混拌翻松;二是将田草埋入泥土,既除掉杂草又可让其埋土腐烂当作绿肥;三是犁田时犁头将土层下部抹平,可防止水田漏水。

▲水牛在比较平坦、土质较深的水田拉犁

泰顺境内拉犁分水牛拉和*牛拉两种。水牛力大,略显粗笨,适宜在比较平坦、土质较深的水田拉犁;*牛力气较小,但比水牛敏捷,适宜在山坡上的梯田拉犁。

▲*牛在山坡梯田拉犁

犁田时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例如,铲除田岸、田墈的杂草,做好进水口和出水口,塞好田边的漏洞,调节好田水等等。这些在犁田前的工作称“做牛前”。

▲犁

翻土农具的犁由犁身与犁头组成,犁头用生铁铸造,螺旋桨状。耕田时,主人将树杈做的牛轭套在耕牛的颈项上,把牛轭上的链条连接起牛身后的犁耖。主人一手扶犁,一手挥鞭赶牛,犁头在耕牛的拉动下,翻起土块并倒向一侧。这时,还需要有个助手帮忙铲平过大的泥块,将田水调节适中。这助手基本上跟随在耕牛和扶犁者后面,俗称“做牛后”。

近年,稻田大多免耕或用拖拉机翻耕,用耕牛耕田已越来越少见。

▲泰顺农耕老照片(季海波摄)

03耙田

有些农家没有耕牛或稻田太少,不便牛耕,就采用人工翻田,并将其耙平,泰顺人称为“耙田”。人工耙田适用于较小的田块。

▲耙田

04耖田

犁过或耙过的田泥块往往较大。耖是在耕、耙地以后使用的一种把土块耙得更细更平的农具,上端用木制,下端是多个平行的铁齿。用铁耖将土块耙细,使土地平整便于播种或插秧称耖田。

▲铁耖

05做秧地

秧地就是播种育秧的苗床。水稻生长的好坏跟秧苗有极大的关系,而要想秧苗长得好首先就要把秧地做好。农民选择秧地,一般都拣选避风向阳、坐北朝南且土质比较肥沃的地方。

▲做秧地

“会种种一丘,不会种一片”。意思是做好秧地,育好秧苗非常重要,做好秧地,育好秧苗是稻谷丰收的保证。如果秧苗育不好,即使种了一大片的稻也不见得有好收成。因此,农民对做秧地特别重视,常将秧地施足基肥,还要做得面平如镜。

▲左右两个一对的木制田踏

将秧地弄平,泰顺农人以前经常使用一种名叫田踏的农具,用扁木条按一定距离隔开组合而成,分为左右两半。使用时,农民手握把柄,脚踩木片上,一步一步将田土踏平,称踏田。

▲踏田

06浸种

浸谷种一般在农历谷雨至立夏期间。有一首《浸种》诗:

三月清明浸种天去年包裹到今年

日浸夜收常看管只等芽长撒下田

泰顺农人在浸种期间,日夜悉心看管。浸水前先将谷种晒6~8小时,以杀死部分附着在稻壳上的病菌(但杂交稻浸种前不要晒种),再喷水湿润,以免在水中结团,然后用清水选种,把浮在表层的秕谷捞出,选出饱满的稻种。浸种时将种子放入流动清水中先浸6小时(无流动清水的要每隔4~6小时左右换水一次),白天浸种,夜晚捞出摊开。常规早稻浸种最佳时间33~35小时,以种子吸足水份为准。浸谷种的时间一般掌握在2~3夜。稻种吸水达到谷重24%左右时,稻胚开始萌动,称破胸或露白。当种子吸水量达到谷重40%左右时,即开始发芽。

▲浸种(自《泰顺物语》)

07催芽

泰顺农人催芽多使用箩筐,在筐底垫稻草,稻草上铺一条麻袋,把种子均匀地铺在上面,再将另一条麻袋盖在上面,中途只注意是否添加水分即可。谷种升温后,温度控制在35~38℃。温度过高要翻堆散热,过低则要采取措施提高种堆温度。

播种前要把催好芽的谷种摊开在常温下炼芽3~6小时,使谷种适应空气温度,以提高成苗率。

▲稻种放在箩筐里催芽

08播种

谷芽长到半粒谷左右、根长长到1粒谷长左右即可播种。

播种要看秧田的土质。粘质土比较糊,弄平后要过两三夜再播,以免稻种夹在泥糊中;沙质土弄平后要立即播种,有利于稻种转头扎根。泰顺境内绝大多数地方感潮,播种必须看潮候。潮平时才可播种,涨潮退潮不可播,以免谷种浮向田岸边或“爬”到岸上。

▲播种

有一首《播种》诗:“初发秧芽未长成撒来田里要匀平。还愁鸟鹊飞来喫,密密将灰盖一层。”播种后要采取防鸟雀措施,如在田头扎几个稻草人,吓吓鸟鼠等等。还要随时调节田水,防止秧田缺水或田水过多引起谷种腐烂。

09育秧

育秧期间,要看好田水,要提防鸟雀啄食,还要防止鸭子等动物践踏。

▲育秧期间,要看好田水

为了对育秧进行集中管理,大棚育秧应运而生。水稻大棚育苗技术是实现早育壮秧,早插秧,战胜低温冷害,夺取高产的一项先进实用技术。水稻大棚育苗与常规育苗相比,具有投资成本低,操作简单,管理方便,使用范围广等特点。

▲大棚育秧

10插田

小满至芒种前后,秧龄60多天左右,须将秧苗移栽水田,俗称“插田”。水稻移栽是将秧田期育好的秧苗移栽到大田管理的一种方式,其起源与减轻草害和拔苗补栽有关。

▲拔秧苗

插田并非人人都会,农户插秧要用换工或算工钱的办法请几个好手帮忙。乡间插秧,清早,主人先到秧田边上,心地要虔诚,用双手从田中捧水泼向秧苗,连泼三、四次,边泼水边发出“呼呼”声,称“开秧门”。据说只有行开秧门之礼,秧神才会保佑当年有好收成。

▲竹制秧夹

开了秧门,主人将事先备好用来扎秧苗的稻秆或笋壳丝(笋箨撕成带状)分给众人,开始拔秧。泰顺农民用毛竹做成一种既简易又轻便的秧夹,将捆扎好的秧苗放于秧夹中,再挑到大田里。

▲挑运秧苗

插秧时,农民一手分秧苗一手将一束秧苗插入田中。秧苗的行距和株距有一定的标准,大丘的洋田通常要严格做到“横平竖直”,俗称“插直”;形状不规则的山田,插到拐弯处,必须增加或减少行数株数,以达到株距的标准,俗称“田岸扭”。凡是大路边显眼的地方都要请高手栽插。高手插的田标准美观,过路人不会说三道四。故泰顺民间有“路边田,老妈(老婆)面”的俗语。

这个时节,农家要趁着农时把插好秧苗,邻里之间会互相帮忙,今天帮邻居插秧,明天邻居也会派一人过来帮忙。主人会准备丰盛的早餐、晚餐招待帮工,午后还会送一份点心到田间。

▲插秧

11耘田

耘田俗称薅田,薅田用的农具是耙拿和薅田圈,耙拿适宜薅土质较硬的水田,薅田圈适宜薅土质较软的水田。薅田的作用是除草松土,帮助肥料混入土层,通过薅田人为挫伤稻根,可促进水稻生出新根。

▲左为耙拿,右为薅田圈

与农民平时十分辛苦的劳作相比较,薅田却相对轻松。薅田时手握长柄薅田耙或薅田圈,一推一拉,富有节奏,乐感油然而生。于是,或引吭独唱,或相互对歌,形成薅田歌。薅田歌有的口耳相传,有的即编即唱,题材有描写长工艰苦生活的“长年诗”和爱情诗等等,贴近生活,群众非常喜欢。如有一首《耘田歌》:“手舞耘把哎!开口啰!唱啰!一首哎!山歌啰!一片洋啰!”像《诗经》一样直抒胸臆,描绘出农民欢乐的劳动场面。20世纪50年代开始,薅田唱山歌逐渐绝迹。

▲耘田

12看水

稻是水养作物,以前泰顺,水田除依靠自然蓄水、引山泉溪涧、提井水灌溉外,还修建堰坝蓄水灌田。《分疆录》记载,清代,全县有莒江村头堰、城关北门外下庵坝等堰坝有数百处。这些堰坝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蓄水灌田。

泰顺农人要按时去稻田观察田水是否充足,因此护水也显得至关重要。从前水利条件差,农民稻田相互交错,灌溉护水常常发生争执。如今灌溉条件改善,争水现象已罕见。

▲泰顺乡村灌溉水渠

13施肥

传统施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泰顺稻田传统肥料有人粪尿、厩肥、草木灰等。

人粪尿具有养分全、肥效较快而持久、能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优点,适合作追肥与基肥。农民对人粪尿的积蓄和使用非常重视。由于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就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以及农作物,进而传播疾病,给人和禽畜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都需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才能施用。泰顺传统方法是让人粪尿自然发酵、腐熟后再使用。由于人粪尿含氮素较多,水稻生长后期不能施用,以免稻子茎叶徒长,影响谷穗生长。

▲施肥

厩肥是家畜粪尿和垫圈材料、饲料残茬等混合堆积并经微生物作用而成的肥料,富含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多用来作基肥。从前,农民家家户户皆养猪,厩肥以猪栏为最多,其次是羊栏、牛栏、鸡栏、兔栏和鸭栏。

从前,家家都用柴火烧饭,烧过的草木灰也是珍贵的肥料。草木灰含碱性,使用太多会腐蚀植物的根部,施用不能过多。泰顺农民有用草木灰拌和人粪尿或拌和厩肥施用的习惯,这种做法会损失一部分氮素,但有利于人粪尿和厩肥的发酵腐熟。

牲畜的骨头经过煅烧打成的粉含有大量的磷,能促进植物果实的生长。由于兽骨粉来源较少,人们多将其作根肥使用。插秧时,用一只秧船,内置用兽骨粉与人粪尿和草木灰拌和的肥料,将秧苗的根在肥料中蘸一蘸再插入田中,俗称“吻头”。此法能促进稻苗生长,又能使肥料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秧船,内置兽骨粉与人粪尿、

草木灰拌和的肥料

泰顺农民很早以前就普遍使用兽骨作肥料。清代罗阳进士董正扬《久客怀归作山村杂忆十首》有“丰穰凭豕骨,晴雨卜龙湫”之句,“穰”就是禾,指稻谷,意思是水稻丰收靠的是用猪骨烧灰做肥料。

▲董正扬诗:丰穰凭豕骨

林鹗先生《分疆录》记录了一个怪异的故事:康熙十二年,“生员周雅家磨牛骨粪田,磨作牛鸣,弃之溷中,复鸣如故”。说的是康熙十二年时,秀才周雅家用牛骨磨粉肥田,石磨竟然发出牛叫声。将牛骨丢弃厕所里,仍然听到牛鸣声。故事的真伪不得而知,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用牲畜的骨头煅后磨粉作肥料已普遍应用。

▲《分疆录》记载“周雅家磨牛骨粪田”

另外,泰顺农民还会种油菜肥田与种植绿肥。种油菜既能收获油菜籽榨油,又可肥田。土壤种植油菜后再种稻,其枯枝落叶、残留根系、根系分泌物、代谢过程,均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增长。同时,榨油后的油菜饼更是一种非常好的饼肥。

▲荣西油菜花(周如妙摄),油菜可以肥田

泰顺境内种植绿肥由来已久。“蓄萍壅田”就是其中一种方法,春天时农民把浮萍放养于水田里,稻株之间的杂草被浮萍遮蔽,不能生长,无法与禾苗争肥。夏至以后,浮萍腐烂,成为绿肥,滋养稻禾生长。种植绿肥还有紫云英、田菁、苕子、大荚箭舌豌豆、大绿豆(印尼绿豆),养用绿肥有红萍、细绿萍等。此外,还有野生绿肥,系用嫩竹叶和嫩橡子(苦楮)叶等压青踏田。

后来,随着化学肥料的推广使用,肥料的使用经历了从“以有机肥料为主,积极推广化学肥料”到“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再到“养地与用地相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过程。

▲施肥

14除虫

以前泰顺境内水稻主要虫害是稻飞虱。那时没有农药,用桐油除虫。桐油是用桐子榨取出来的带干性植物油,粘性大,*性也大。除虫时,先灌好田水,将桐油洒入稻田,然后用锄头推拍稻苗,稻苗上的稻飞虱往下掉,粘附在桐油上并被杀死。现代水稻种植营养条件好,病虫害也日益严重,农药也不断顺势增多更新。

▲打农药除虫

15开沟排水

水稻成熟时开沟排水烤田俗称撩田。撩田的作用有二,一是排水干燥后便于割稻,二是让水田干燥,便于掘地种植蔬菜和马铃薯等春花作物。

▲开沟排水

16割稻

泰顺的水稻大多在农历秋分左右成熟。泰顺人把割稻首日称为“开镰日”。

▲开镰日

农民挑选一块土质干燥、方便进出的稻田,割出一块空地当打谷场,然后开始割稻。

▲割稻谷

早年,泰顺农民用大木桶、打稻梯和篾簟组合脱粒,这三个农具用特制小篾簟内套在大木桶(稻桶)中,留一人宽左右缺口,将稻梯从接口斜靠桶内侧,脱粒者手持稻把用力打在稻梯上,稻粒即可脱落稻桶内,故称打稻。

▲大木桶、打稻梯和篾簟组合脱粒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机械耕作,陆续用半机械打稻机、电动打稻机、联合收割机脱粒。打稻机后面底部有一横杆,两头用曲柄与左右机轮连接。

▲旧式打稻机

打稻者手持稻把置机身上,一只脚上下踩踏横杆,机身上转动的众多“n”字形铁钩即可自动脱粒。旧式半自动打打稻机有单人打稻和双人打稻两种。

▲双人打稻谷

割稻是收获的日子,农家个个喜形于色,完工日当晚会烧几样菜,烫一两壶酒与请来帮忙割稻的人一起庆贺。这种庆贺割稻的场景县内一些地方称“敛房场(收拾打谷场)”。

▲抬着打稻机等

17晒谷

稻谷脱粒后,常有一些稻草叶子和破碎的稻秆与稻谷混和在一起,随即用谷筛筛去稻秆稻叶和杂物,得到纯净的稻粒,然后挑回家中。

▲谷筛筛去稻秆稻叶和杂物

天气晴朗时,泰顺农人用篾制的畚斗把稻谷装入谷箩中,一担一担地挑到晒谷场。展开篾席,把稻谷倒在上面,均匀地平摊开来晾晒。

▲晒稻谷

稻谷晒干后,还要用米扇(扬风机)扬弃。米扇即木制的扬风机,用它可以扬净稻谷的杂质,进一步提纯,然后归仓储藏。另外,稻谷脱壳后也可用米扇扬去稻壳。

▲用米扇扬净稻谷的杂质,边上是谷箩、畚斗

18盖谷印

水稻收割后往往几户人家在同一厅堂堆放稻谷。为了便于区别或防盗,泰顺农人常在谷堆上盖印做记号。谷仓上面也常常盖印,用以下次辨认谷物是否有人盗窃。

▲“福”字盖谷印

谷印有方形、圆形、楕圆形数种,雕花形制不一,圆形谷印直径大约30公分左右。谷印上阴刻“丰”“登”“福”“盈”等字,有的背面还刻有各种图案纹饰。

▲盖谷印(自《泰顺物语》)19留种

稻谷晒干后要留种。留种时种子要优选,种植数量不多的糯稻、粳稻通常采用穗选。泰顺农人在割稻谷时,精选几串优质的稻穗,挂在家中梁上保存起来。有些农家当年没有种植粳稻等谷物,常会向邻居讨要几串稻穗做来年的种子。而今,随着杂交水稻的普及,泰顺民间留稻谷种子的习俗逐渐变少。

▲留稻谷种(自《泰顺物语》)

从耕田播种到收粮归仓,泰顺农人又度过忙碌而充实的一年。绿油油的稻田,凝结着他们的希望,*橙橙的稻浪,洋溢着他们的喜悦,而餐桌上米饭是他们辛苦酝酿出的芳香。人们了解稻米的前世今生,体会耕作过程中艰辛,才能更深领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意。

▲沉甸甸的稻穗

====全文结束,别忘记转发分享哦!====

本期撰稿:张之冰

图片:部分自《稻香泰顺》等

“泰顺年”征稿启事

为传播泰顺故事,助力旅游发展,县委宣传部开设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牛后开秧门薅田歌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