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讲座合集
TUhjnbcbe - 2022/2/24 12:50:00

五运六气

.10.22

听了马教授五运六气及禀赋体质的讲座,学习了简单的推算规律,整理如下。

歌诀:甲乙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水丙辛。戊癸化火,为五运。五运阴阳,仔细分。

年份尾数与五行对照:4,9——土;0,5——金;1,6——水;2,7——木;3,8——火;

偶数太过,奇数不及。(如年,2为尾数,属木,2为偶数,木太过)

确立强弱脏关系:依照相克关系,本行太过,则对所胜一行克制太过,所不胜之行对其制约不足。如上面提到的木太过,木克土,则土为弱,脾弱;金克木,则金也弱,肺弱;因此肝为强脏,但是此处的强并非好事,为太过之脏。

几个名词: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太阴湿土,太阳寒水,阳明燥金;

生肖的体质归性:风火:蛇虎猴猪;寒湿:牛羊龙狗;燥火:鼠马兔鸡;(简单分类,其实应该还可以分哪个性质更严重,初学,先不细化)

强脏的子脏为平脏,不易生病。

司天:上半年;在泉:下半年;太少相生,五行相生;

《素问·五运行大论》: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少水——太木——少火——太土——少金——太水——……;

大司天运气体质散:(-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补气:莲子肉80,山药60,炙*芪40,大枣20,红参25,炒白术30;

养血:白芍10,阿胶10,桂圆肉30;

养阴:山茱萸40,乌梅15,阿胶10,天花粉5,五味子10,酸枣仁30;

温阳:麻*15,桂枝10,干姜10,附子10,肉桂10,细辛3;

升阳:葛根30,升麻20;

活血:黑豆3,炒山楂15,当归15,五灵脂10,石楠叶10;

解*:白花蛇舌草10,煅磁石3;

化痰:白附子6,胆南星3,草果10,菖蒲5,芡实40,蛇床子3,蚕砂5;

我看马老师开的时候还加雄*3-5。

该方广泛用于术后康复,化疗,肿瘤,结节患者,疗效好,易操作。打粉,一日三次。

五运六气实际上被忽视了非常多年,近几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让其重新返回到大众的视线中。五运六气的运用确实是天人合一的重要体现,也是临床上诊疗非常实用的工具。马教授说,五运六气能够让人真正看清什么是重点,如果病症复杂,以此可能可以找到疾病的源头,从根本上下手,取得更好的疗效。以及五运六气的运用其实是一种大道至简的体现,多人多病同用一方。在诊断上也为疾病、体质的判断增加了一个维度,多角度看待问题。

依我愚见,临床中单靠五运六气肯定是比较单薄的,应该将其作为工具之一,也要避免诊断时的先入为主,可能由于外界原因个人的禀赋体质被改变也是有可能的。

开学初八正散的讲座:

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g)。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共为散剂,每服6~10g,加灯心草煎汤送服;或加灯心草作汤剂,水煎服,用量酌定

(听该讲座时,记笔记的风格比较不一样,内容较为零散,简要摘录。)

热:轻(全身);火:重(局部);

车前子、滑石:利水;栀子:泻三焦,利水道;*芩:泻上焦火;*连:泻中焦;*柏:泻下焦。

淋:小便点滴而下;

滑脉:主痰湿,饱腹,妊娠;

习惯性便秘:大*3-5泡水,去实热;

水热互结下焦:蒲灰散,滑石白鱼散,猪苓汤;

猪茯苓:裂纹舌,*腻;白茯苓:利尿;赤茯苓:安神;

伤阳:+苓桂术甘汤;

伤气:+*芪,白术(乏力);

伤肾:+桑寄生,川断(腰不适)

带下青赤*白黑:肿瘤;

多梦,容易醒:血虚;

喜食甜:助长脾湿;

抗生素不起作用:不止有湿热,还当扶正;

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逍遥散加味;

盆腔疾病:+鸡内金,僵蚕;

还有一个是免疫性皮肤病的讲座,线上,海外中医授课:

讲到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硬皮病的治疗,该病其实中西医都不太好治疗,举讲座中的病方为例,比较可惜因有事耽搁没能全程学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分肾阴虚和热*两类;

肾阴亏损:发病时间长,疲劳乏力,体重下降,头晕目眩,关节肌肉酸疼、腰膝酸软(我觉得此处定位较为关键);

热*壅盛:反复发热,头面四肢红斑疹,局部破溃,瘙痒,目赤唇红,关节肿胀疼痛;

肾阴亏虚者:知柏地*丸加减:生地,知母,*柏,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各10,旱莲草,青蒿各15,当归,白芍,*芪,枸杞,牛膝各10-15;关节疼痛+鸡血藤,木瓜;

硬皮病药方:右归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何首乌,山萸肉,杜仲各12,仙灵皮,巴戟天,桃仁,红花,当归各10,赤芍,丹参各15-30;气虚乏力+*芪,*参;

该类免疫性皮肤病的中医治法还是非常辩证的。在讲座中,点评的几位老师都提到临床中对于药物的药理基础的明确研究,可能都是海外的老师,“西体中用”才能更好地被外国人接受吧。国内的中医教学中,西医的课程

不少,既是开阔视野,保证安全,也是为了方便医患交流,否则患者来说自己吃了一个什么药,你却不懂这药有啥作用。但从根源上看,中西医理论不太一样,要做到结合还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中医诊疗借助西医的检测工具,多一副眼镜,还是可以的,或者临床实践上的西医好用上西医,中医好用中医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座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