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血
溺孔之血,其來近者,出自膀胱,治宜清利膀胱之火。其來遠者,出自小腸,宜清臟腑致火之原。至於精道之血,必自精宮、血海而出於命門。何以辨之?病在小腸者,必從溺出;病在命門者,必從精出。治法不同。水道之血宜利;精道之血不宜利。濇痛不通者,亦宜利;血滑不痛者,不宜利也。
五淋散
治膀胱有火,水道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汁,或熱怫便血。
赤苓、赤芍、梔子、當歸、甘草,加燈心煎。
壯火食氣,則化源無藉,乃癃閉、淋澀、膏淋豆汁砂石膿血而水道為之不利矣。總由化源之不清,非關決瀆之失職。故急用梔、苓治心肺,以通上焦之氣,而五志火清。歸、芍滋肝腎,以安下焦之氣,而五臟陰復。甘草調中焦之氣,而陰陽分清,則太陽之氣自化而膀胱水潔矣。
七正散
治心經蘊熱,小便赤濇,淋閉不通,及血淋等證。
車前子、木通、滑石、山梔、瞿麥、扁蓄、甘草,加燈心引。
通可以去滯,瀉可以去秘,滑可以去著。故用木通、瞿麥、扁蓄通其滯。用山梔瀉其秘。用車前、滑石滑其著。用甘草稍取其堅實能瀉熱於下。
阿膠散
心主血,心氣熱則遺熱於膀胱,陰血妄行而溺出焉。
阿膠、丹參、生地、山梔、血餘、丹皮、麥冬、當歸。
阿膠甘平,滋腎補陰,止血去瘀,故以為君。生地瀉心之火。丹皮瀉血中伏火。山梔色赤入心,瀉心肝之邪熱由小便出。丹參、麥冬清心熱。當歸和血。血餘止血。治其標也。
人參固本丸
治脾虛煩熱,金水不足,及肺氣燥熱作渴作嗽,或小便短少赤色,濇滯如淋,大便燥結,此陰虛有火之聖藥也。
人參、天冬、麥冬、生地、熟地。
肺主氣,而氣根於丹田;肺畏火,而制火必本於腎水,故肺腎為子母之臟。用人參大補元氣。二冬清肺熱。二地益腎水。劑之為丸,用之於下,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非固本而何?
清肺飲(黃錦芳製)
治肺熱移於小腸,溺血,飲食如故。
黃芩、生地、阿膠、甘草稍。
黃芩以清肺熱。阿膠以潤肺燥。生地以瀉心火。甘草稍以通小腸。直入血分,不雜氣藥。
導赤散
治心火並溺血等證。
生地、竹茹、木通、甘草。
生地、竹茹可以涼心。佐以木通、甘草,則直入小腸、膀胱矣。曰導赤者,導丙丁之火由溺而出也。
茅根散
治驚氣動心,溲赤如血。
人參、茯神、生地、茅根、車前子、髮灰。
人參、茯神定心,治病之本。生地瀉心之火。茅根、車前瀉小腸之火。髮灰止血,治其標也。
白茯苓散
治遺溺。
茯苓、龍骨、乾薑、製附子、肉桂、熟地、續斷、甘草炙、桑螵蛸。
小便不禁者,膀胱虛寒也。補之以桂、附、乾薑、熟地、甘草。收之以龍骨、螵蛸。引之以續斷、茯苓。壯水之主而氣化流行也。
琥珀散
治氣淋、血淋、膏淋、砂淋等證。
琥珀、木通、當歸、木香、鬱金、扁蓄、滑石。
滑可以去著,故用滑石、琥珀。通可以去滯,故用木通、扁蓄。用當歸者,取其活血。用木香、鬱金者,取其利氣也。
桑螵蛸散
治陽氣虛弱,小便不禁。
桑螵蛸炒、鹿茸酥炙、黃芪炙、牡蠣煅、人參、赤石脂。
人參、黃芪大補元氣。氣虛則小便數,以牡蠣、螵蛸固之。石脂濇以止脫。鹿茸溫煖腎陽。
苓朮菟絲丸
治脾腎虛損,不能收攝,以致夢遺、精滑、困倦等證。
茯苓、兔絲子、白朮、蓮肉、山藥、甘草炙、五味子、杜仲。
苓、朮、蓮肉、山藥以補脾。杜仲、菟絲以固腎。五味收攝腎氣。炙甘和中益陽。
针知博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