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性患者急匆匆走进诊室,从说话的语气就知道她肝火旺盛。原来最近一周,这位患者感到小便的时候尿路疼痛不舒,西医院检查提示泌尿系感染,但是患者不想吃抗生素,故而求治于中医。
案例回放张某,女,53岁,年9月9日初诊。
患者小便色*,疼痛不舒,西医院检查提示泌尿系感染。平素脾气急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细略数。证属肝火旺盛,当清肝泻火,导热下行。
一诊处方:柴胡10g,*芩10g,炒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茯苓20g,生白术10g,车前草10g,竹叶10g,白木通10g,生地10g,萹蓄10g,萆薢10g,益母草10g,败酱草10g,马鞭草10g,生甘草6g。7剂。
年9月16日二诊。
上药服后,诸症皆缓。小便色清,便时无痛感,脾气亦缓。舌淡红,苔薄白,脉来趋缓。上方减清热泻火力度,以固疗效。
二诊处方:柴胡10g,*芩10g,香附10g,郁金10g,茯苓20g,生白术10g,车前草10g,竹叶10g,白木通10g,灯心草6g,萹蓄10g,萆薢10g,生甘草6g。7剂。
郜老师点按泌尿系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泌尿道引起的肾盂肾炎、膀胱炎或尿道炎,在不易定位时统称泌尿系感染。临床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引痛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的“淋证”范畴。
本案患者,根据其四诊资料,可以明确诊断为淋证。结合脾气急躁易怒以及舌脉,脏腑定位在肝,除了一般的清热泻火药之外,再加一定清肝力度,因此疗效颇佳。
文献延伸淋之名称,始见于《*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秘”。
《金匮要略》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诸病源候论》对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五淋。清·尤在泾在《金匮翼·诸淋》中说:“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说明各种淋证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同时他提出“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治疗石淋的原则。
在治疗方面也有相关论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到:“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丹溪心法·淋》:“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血淋一证,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者,心、小肠实热;色瘀者,肾、膀胱虚冷……若热极成淋,服药不效者,宜减桂枝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灯心、瞿麦各少许,蜜水调下。”
《景岳全书·淋浊》:“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但有久服寒凉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淋不已,淋如白浊者,此唯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故必以脉以证,而察其为寒为热为虚,庶乎治不致误……治淋之法,大都与治浊相同。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
本文节选自《读案知医——在鲜活的案例中理解中医》。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读案知医——在鲜活的案例中理解中医》,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本书为安徽中医药大学郜峦教授对自己临床精选医案的梳理与总结。中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辨证诊病之思路,处方用药之法门,均是需要在理论基础上不断实践方得以总结提高的。郜峦教授总结分析自己临床中数十则典型医案,涵盖了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具有中医治疗特色的疑难病例,以师生问对讨论的形式,结合中医经典文献,将中医临床思维跃然展示于读者眼前。本书内容充实,语言文字活泼,理论通俗易懂,适合中医药院校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作为中医药爱好者研习中医药知识的实用读本。
要想学好中医无非下两样功夫:勤读书、多临证。而读书与临证中更重要的则是认真思考与灵活变通,从本书中不难发现郜峦教授以及她的学生们对于中医理论的执着研究,对于传播中医理论与方法的热情。书中有效验简便的药对,有灵活加减的经典方药,也有肘后救急的生活案例,更有对于中医思维灵活、深入的思考,处处体现着中医青年们的朝气和蓬勃热情。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悟,不一样的乐趣!
END
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节选自自《读案知医——在鲜活的案例中理解中医》,郜峦著。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小编-,欢迎投稿唠嗑。●有意思!中医治疗强迫症●痛经,手脚冰凉一定需要温补吗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