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竹子芽,
红根根儿,
姥姥教着我纫针针儿。
……
童年的歌谣,犹在耳畔回响。岁月,却一如家乡那早已消逝的小河,不知流向何处。
歌谣不知是谁原创,也不知自何处而来。只知儿时,人间四月天,家乡的大人孩子一见扁竹子芽,都会不由自主顺口溜上几句。
而于我,每当哼唱起童年的歌谣,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浮现早已定格的画面。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灯下,姥姥的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一针一线给我缝着春天换季的花衣裳。
那时,还没有缝纫机,衣服都是手工缝制。
姥姥的针线活不错,四邻常有人过来请她帮忙缝衣服。姥姥说她最喜欢给我缝衣服了,感觉怎么缝也缝不够。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我是两边大家庭里出生的第一个孩子。爸妈都是家中的老大,身下各有五六个弟弟妹妹。
我的出生,给两个大家庭带来无限欢乐,总是这家住不了几天就被接到那家。
爸妈都上班,两家老人争着带我。等有了弟弟妹妹,我大部分时间住姥姥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我记事时,姥姥快五十岁了,眼睛已花了。
那年月,感觉老人一过四十就真的成老太太了。灰黑的布褂,挽在后脑的簪髻,一幅黑边老花镜,每当缝衣服、看书时就架在鼻梁上。
姥姥原本家庭富裕,不幸的是幼年丧父,家庭中落。她儿时读过两年私塾,所以识文断字。我读书的习惯大概正是受姥姥影响。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我最喜欢看姥姥纫针线。
姥姥纫针,总要把线头放嘴里微微一润湿,然后用手捻尖。然后一只手拿着线举到眼前,另一只手拿起针,针鼻儿也举到眼前。
只见她眼睛睁得大大的,透过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的上端,力求看清楚那小小的针眼儿,把线尽可能准确地穿过去。
只要穿过一点点线头就好。用指甲扯住线头,就会把线穿过来。
年轻时眼神好,手稳,可以一蹴而就。年纪大了眼花手抖,往往要纫好几回才能成功。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我五六岁的时候,看到姥姥纫针困难的样子,就自告奋勇帮忙,竟然一举成功。姥姥逢人就夸“小曼儿真jiliang”。
jiliang,是当地土话“手巧”的意思。我到现在也没弄清哪两个字,还是拼音代替吧。
结果,我还真的越夸越jiliang,到上小学时,都可以自己缝沙布袋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可扁竹子芽与纫针怎么会有关联呢?
原来,扁竹子芽,学名“扁蓄”。属药食两用植物。小时候,我们只知道人爱吃它,鸡鸭鹅也都爱吃。扁蓄还是一味中草药,全草可入药。具有利水通淋、杀虫止痒之功效。
四月天,扁竹子芽发出了嫩嫩的芽儿。从田间地头松软的泥土里连根拔出,它的根儿红红的、细细的,还真像捻细了头儿待穿针鼻儿的红线。
我想,那童谣的创作者,一定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经历吧?
萹蓄,当地人称扁竹子芽摄影/鸿蒙小筑当迎春花吹响山野之春的集结号,扁竹子芽总是最先响应。伴随着一夜春雨,齐刷刷集合在田间地头。以返青的麦田旁、畦垄间居多。往往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
我们蹲下身,连根轻轻拔出,一会儿就小半篓。累了就疯玩一阵。
捉迷藏,甩泥巴,踢毽子,跳房子……小伙伴们在一起玩什么都充满乐趣。
玩够了就回家交差。那么当天晚上或第二天的饭桌上,就会有扁竹子芽的影子。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洗净、晾半干,洒上干面洒点盐蒸着吃。那时面粉珍稀,一般都会搅点玉米面。
萹蓄,当地人称扁竹子芽摄影/鸿蒙小筑蒸扁竹子芽口感柔韧,还带点草甘味儿,老少都爱吃。
有时一焯水用凉水一激,翠绿柔嫩,用蒜泥拌了吃,也很好吃。
如果我们采得多,大人们还会做菜团、包包子。
扁竹子芽,当属春天原野第一吃。随后才是荠菜、野菠菜、苦苦菜、灰灰菜啥的。
萹蓄,当地人称扁竹子芽摄影/鸿蒙小筑我们童年时生活并不富裕。但比起我们的父母辈,倒也不甚艰苦。最起码,我们都没饿过肚子。
更有幸的是,我们拥有一片具有博大胸襟的山野。大山丰沛着我们的物质生活,更丰盈着我们幼小的心田。
青岛浮山,我儿时的山。摄影/鸿蒙小筑扁竹子芽,
红根根儿,
姥姥教着我纫针针儿。
……
今夜,不知有谁会和我一起哼唱这首童谣。也不知那山野四季,会不会再让单纯的快乐,盈溢野丫头的梦~
青岛浮山,春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