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于娜北京报道
中药材价格呈普涨之势,甚至部分药材价格翻了数倍。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中药材品种,70%-80%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这种整体上涨的情况比较罕见,往年也有不同的品种涨价,但是品种占比不大,也属于市场正常的波动。而今年的这种情况,多方都没预料到。
最开始是新冠疫情带动抗病*类中药原材料价格上涨,而记者检索多家中药材采购网站发现,自今年9月起,中药材价格呈现普涨态势,不单是个别品种的上涨。从整体来看,多种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大,且呈持续涨趋势。以萹蓄为例,目前市场萹蓄统货价格在12-13元/kg,选货15元/kg左右,周涨幅达.18%,年涨幅超%。
那么此轮中药材涨价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河北某二级供应商李华(化名)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植物药在中药材中占比很高,受今年气候影响(天气灾害),各地原材料减产,最终符合药用标准的更少,再加上疫情管控,药品运输成本增加,共同导致大部分中药材价格走高。例如,河南受水灾影响,产区的生地从每公斤十几元涨到50多元。”
70%-80%中药材品种上涨
河北安国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中药材出口基地。根据中国安国中药材指数网站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河北安国中药材价格指数持续上行,各品类药材指数涨多跌少。月度来看,种中药材中,价格回落的仅31种。
进入10月份以来,除矿物类、树脂类、植物皮类等中药材价格指数走平以外,其余品类中药材价格指数多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全草类中药材价格指数10月末报收于.05点,较月初价格指数上行6.48%。半边莲、旱莲草以及佩兰等受今年新货产出量少影响,近期货源走销顺畅,行情不断上调,三味药材月内价格指数涨幅均达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药材市场价格整体都是上涨趋势,许多品种都出现了供货不足的现象。据中药材天地网数据统计,今年来,个品规中,升价品规个,占总量23%,中药材的综合指数整体成上行趋势,尤其是在11月中旬(15至20日),涨势明显。
此外,很多药食同源的品种,也就是可同时入药和食用的中药材,价格也快速上涨,决明子、百合、豆蔻、红花等涨价幅度在10%到30%不等。而涨价最为明显的是一些动物类的中药材,最小涨幅都在50%左右,涨幅最大的甚至翻了2倍还多。
在这中间,涨幅最为明显的是地*。该药的三个等级原料,平均年涨幅全部超过%,并且今年10月到12月间,连续三个月持续涨价。
对此,李华称:“今年10月的首次大幅涨价是受山西产区降雨影响,药材产量骤降,但是市场用量不减,市场行情持续上扬。正常来说,11月新货上市,价格可以回落,但是疫情持续时间太长,对于运输影响持续,商家手中也没有存货了,生地大货又不好组织,货源走动不快,使得价格下不来。中医认为秋冬养阴,地*是滋阴清热常用药,12月来临后市场需求猛增,随着产地价格上扬,货源紧缺,市场流通慢,行情继续坚挺。”
终端影响有多大?
伴随中药材价格上涨,终端给出一系列连锁反应。中药材的医院(中医馆)、中成药制药企业及保健品企业。医院一位不具名药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医院,在医保和*策的共同支持下,医院的药品暂未涨价,但以后会不会(涨价)不好说。”
另一位不愿具名中医馆创始人则明确回应《华夏时报》记者:“我们是市场调控单位,没有医保补贴,供应商涨价我们只能随着涨,医馆不能赔钱。考虑到患者的接受程度,我们重新评估了药品质量更换了部分供应商压缩成本。”
而在企业方面,12月7日,同仁堂公布调价通知,将安宫牛*丸(3克*丸/盒)的销售价格从元提至元,涨幅约为10%,该价格从12月1日开始执行。目前京东大药房、阿里健康大药房等线上渠道所销售的同仁堂安宫牛*丸标价均已上调。
整体来看,对于中药材涨价的原因,上述中医馆创始人表示:“不只由于今年中药材种植区域降雨较多,影响了中药材的正常生长,药品减产导致市场供不应求涨价。前几年的中药材价格相对低迷,农户们种植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相对较少。随着疫情带来的中医药热,药材市场需求逐渐增加,这导致了市场供需失衡,价格上涨;再一方面是新冠的原因,部分抗疫中药价格上涨。”
此外,市场进入新规适应期也是涨价的原因之一。安国市中药协会副会长刘跃杰曾公开表示:“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的印发,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但这对中药材质量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市场供给也面临着一个适应期。今年执行药典委33种禁用农药限定量后,行业标准提升,人力、生产加工、检测等环节的成本也相应提高。”
“希望国家可以根据宏观调控*策,管理下中药材上涨势头。我认为不是每一味药材的涨价原因都是合理的。”上述中医馆创始人说。
责任编辑:方凤娇主编:陈岩鹏